A

(规范性附录) 触电急救技术规范

A.1触电急救救护原则

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A.2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方法

A.2.1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越快越好。因为电流作用的时间越长,伤害越重。

A.2.2脱离电源就是把触电者接触的那一部分带电设备的所有断路器(开关)、隔离开关(刀闸)或其 他断路设备断开,或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

A.2.3低压触电宜采用下列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a) 触电地点附近有电源开关或电源插座,应立即拉开开关或拔出插头,断开电源。但应注意到拉 线开关或墙壁开关等只控制一根线的开关,有可能因安装问题只能切断中性线而没有断开电源 的相线。

b) 触电地点附近没有电源开关或电源插座(头),宜用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或有干燥木柄的斧头切 断电线,断开电源。但应注意切断电线的位置,防止断开后的带电端再次危及现场人员。

C)当电线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压在身下时,宜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皮带、木板、木棒等 绝缘物作为工具,拉开触电者或挑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d) 触电者的衣服是干燥的且又没有紧缠在身上,宜用一只手抓住他的衣服,拉离电源。但因触电 者身体是带电的,其鞋的绝缘也可能遭到破坏,救护人员不得接触触电者的皮肤,也不能抓他 的鞋。

e) 触电发生在低压带电的架空线路上或配电台架、进户线上时,对可立即切断电源的,则应迅速 断开电源,或者救护人员迅速登杆或登至可靠地方,并做好自身防触电、防坠落安全措施,用 带有绝缘胶柄的钢丝钳、绝缘物体或干燥不导电物体等工具将触电人员脱离电源。

f) 触电发生在电缆沟道、隧道内,且不能立即断开电源开关时,宜采取抖动电缆的方式使触电者 脱离电源。发生因电缆绝缘损坏触电,不得采取直接剪断电缆的方式断开电源,防止相间短路 起火,扩大伤害或影响救护,除非是单根单相电缆。

A.2.4高压触电宜采用下列方法之一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a) 立即通知有关供电单位或用户停电。

b) 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靴,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电源开关或熔断器及 刀闸。

C)极端情况下,可以抛掷裸金属线使线路短路,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在抛掷短路线 时,应注意防止电弧伤人或断线危及人员安全。抛掷的短路线若被烧断,应考虑线路重合闸动 作后的再次带电。

d)高压触电者因电击伤倒在带电区域内,虽未直接接触带电设备,救护人员也应考虑安全距离不 满足要求而有触电危险。

A.2.5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时,救护人员应做好安全措施(如穿绝缘靴),才可以接 近以断线点为中心的8m10m的范围内(以防止跨步电压伤人)进行验电。有电时,按A.2.4使触电 者脱离电源。确认线路无电时,救护人员迅速将触电者带至8m10m以外,再开始心肺复苏急救。电 缆沟道内触电者应尽快转移到通风地带或移到地面救护,防止缺氧环境救护不力或窒息伤害。

A.2.6救护人员应注意的事项:

a) 救护人员不可直接用裸手、其他金属及潮湿的物体作为救护工具,而应使用适当的绝缘工具。 救护人员在未穿戴绝缘防护用品的情况下不应进入以触电者为半径的8 m以内(室内4 m), 即使已穿戴好绝缘防护用品,也最好用一只手操作,以防自己触电,同时尽可能不用另一只手 借力于其他人员或金属导电物体,防止构成回路伤及自身或他人。

b) 防止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可能的摔伤,特别是当触电者在高处情况下,防止触电者脱离电源后自 高处坠落形成复合伤。即使触电者在平地,也要注意触电者倒下的方向,注意防摔。救护人员 也应注意救护中自身防坠落、摔伤措施。

C)救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特别在杆上或高处抢救触电者时,要注意自身和被救人员与附近带电体 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再次触及带电设备。电气设备、线路即使电源已断开,对未做安全措施 挂上接地线的设备也应视作有电设备。同一杆塔或台架上的线路或设备宜同时停电。

d)电缆沟道等狭窄、潮湿或多金属结构支架区域救护时,要注意环境绝缘不良给救护人员带来的 威胁。

A.2.7事故发生在夜间或者需要照明时,应考虑事故照明、应急灯等临时照明,新的照明要符合使用 场所的防火、防爆要求,避免意外事故,但不能因此延误断开电源和进行急救的时间。

A.3伤员脱离电源后的处理

A.3.1意识判断。

a) 对意识清醒的触电伤员,在确认环境安全下应将其就地平卧,严密观察呼吸、脉搏等生命指 标,暂时不要让其站立或走动。

b) 对触电意识不清的伤员,应立即在其双耳旁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部,以判定伤员是否丧失意 识,禁止摇动伤员头部呼叫,如无反应,则高声呼救,寻求他人帮助,同时拨打当地紧急救援 电话。

A.3.2脉搏和呼吸判断。非专业救护人员可不进行脉搏检查,对无呼吸或仅是濒死叹气样呼吸、无意 识的伤员,立即开始心肺复苏。专业救护人员检查患者无呼吸或仅是濒死叹气样呼吸,同时用食指及 中指指尖先触及颈部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旁滑移2cm3cm,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 动,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如10s内不能明确感觉到脉搏,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A.3.3对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伤员,将其置于平地或硬板上,解开伤员领扣和皮带,去除或剪开限制 呼吸的胸腹部紧身衣物,立即就地迅速进行有效心肺复苏抢救。

A.3.4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应用。AED已成为院前急救的重要 组成,可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 用AED除颤。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应在他人前往获取 及准备AED时开始心肺复苏。AED使用简单,开机后按AED语音提示要求及步骤操作,可实现自动 语音提示下的电击除颤,建议在人员集中的工作场所配备。

A.3.5成人胸外心脏按压。

A.3.5.1正确按压位置是保证胸外按压效果的重要前提,可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来确定(图A.1)。

a) 方法一: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胸骨的下半部即为正确的按压位置。

b) 方法二:沿触电伤员肋弓下缘向上,找到肋骨和胸骨接合处的中点,两手指并齐,中指放在切 迹中点(剑突底部),食指平放在胸骨下部,另一只手的掌根紧挨食指上缘,置于胸骨上,即 为正确按压位置。

A.3.5.2正确的按压姿势是达到胸外按压效果的基本保证(图A.2)。

a)使触电伤员仰卧在平硬的地方,救护人员站立或跪在伤员一侧胸旁,救护人员的两肩位于伤员 胸骨正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固定伸直,两手掌根相重叠,手指翘起,将下面手的掌根部置

于伤员心脏按压位置上。

b) 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身的重力,垂直将正常成人胸骨压陷5cm6cm

c) 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按压间歇避免双手倚靠在伤员 胸壁,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A.1胸外心脏按压位置示意图

A.2胸外心脏按压示意图

A.3.5.3按压操作频率要求如下:

a) 胸外按压要以均匀速度进行,每分钟100次〜120次,每次按压和放松的时间相等。

b) 胸外按压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比例为:单人抢救时,每按压30次吹气2次(30:2),反复 进行,双人抢救时,每按压30次后由另一人吹气2次(30:2),反复进行。

A.3.5.4在按压时,避免发生肋骨、胸骨骨折,甚至引起气胸、血胸、肝脾损伤等并发症。

A.3.5.5双人或多人复苏应每2mιn (按压吹气5组循环)交换角色,以避免胸外按压者疲劳而致胸外 按压质量和频率削弱。在交换角色时,其抢救操作中断时间不应超过10s

A.3.6开放气道。用仰头抬颏手法开放气道:一只手放在伤员前额,用手掌将额头用力向后推,另一 只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颏骨下方,向上抬起下颏(对颈部损伤者不适用),两手协同将头部推向后仰 (图A.3),由舌后坠[图A.4 a)]导致的气道梗阻即可通畅[图A.4 b)]。怀疑有颈椎外伤者则双手托 下颌保持气道通畅,用双手将下颌骨向上方托起并用双拇指向下打开口腔(图A.5),严禁用枕头或其他 物品垫在伤员头下,以免影响气道通畅及大脑供血。如发现伤员口内有异物,要清除伤者口中的异物和 呕吐物,可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清除固体异物时,一手按压开下颌,迅速用 另一手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两手指交叉从口角处插入,取出异物,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将异物推到 咽喉深部。

A.3仰头抬颏方法

A.4气道开放示意图

A.5双手托下颌方法

A.6 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A.3.7开放气道后,立即进行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应暂停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A.3.8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方法。

a) 在保持伤员气道通畅的同时,救护人员用放在伤员额上的手捏住伤员鼻翼,救护人员平静吸气 后,与伤员口对口紧合,在不漏气的情况下,先连续以正常呼吸气量吹气2次。口对口人工呼 吸方法见图A.6

b) 每次吹气时间Is以上,方法正确,能够看见胸廓起伏,吹气时如有较大阻力,可能是头部后 仰不够,应及时纠正,在吹气时应避免过快、过强。

C)触电伤员牙关紧闭,可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吹气时,要将伤员嘴唇紧闭,防 止漏气。

d)如有条件,可用简易呼吸面罩、呼吸隔膜进行人工呼吸,以避免直接接触引起交叉感染。

A.3.9头部降温。经现场抢救,伤员呼吸心跳恢复后,应立即对头部进行降温,如用冰帽、冰袋等, 紧急情况下也可用冰棍放在伤员头部或用冷毛巾置于额部。

A.3.10抢救过程中的再判断:

a) 按压吹气2mιn后(相当于530:2按压吹气循环以上),观察伤员的意识、呼吸、肤色,在 5s10s时间内完成对伤员呼吸心跳是否恢复的再判断。

b) 若判定呼吸心跳未恢复,则继续坚持用心肺复苏技术抢救。

c) 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抢救前,现场抢救人员不要轻易放弃抢救。

A.3.11伤员转运。

a) 心肺复苏尽量在现场就地进行,不要为方便而随意移动伤员,如确实需要移动,抢救中断不应 超过10s

b) 移动伤员或将伤员转送医院时,除使伤员平躺在硬质担架上外,条件允许继续坚持心肺复苏, 注意保护颈椎,并做好保暖。

c) 在转送伤员去医院前,应充分利用通信手段,与有关医院取得联系,请求做好伤员接收的准 备,同时应对触电伤员的其他合并伤,如骨折、体表出血等做相应处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