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1416-2020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

K

TeChniCal StandarcI for COnCrete dam Safety monitoring

A,

2020-01 -16 发布


2020 -10 -Ol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曜厶岩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耿口夂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nCrete dam Safety monitoring 八,        券

GB/T 51416 - 2020

主编部口 : 批准部门: 施行日期: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0 10 1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20 北 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20年 第3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用标准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T 51416—2020,2020 10.1 日起实施。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 mohurd. gov. Cn) 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南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岀版 社岀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0116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 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惭国外先 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癡、监测设计、 监测施工、监测运行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喙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负责日常管理,由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 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 监察中心(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恿教路201号,邮编311122)

本标准主编单位憫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感申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

.2限公司

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

雅蒼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秀丽 於三大 王玉洁 赵花城

赵志勇 谭恺炎 任大春 冯永祥

王跃傅春江郑晓红刘贝贝

张礼兵 权录年 姚红兵 胡迪忠

胡晓云 余宗翔 王朝晴 李长和

王新寿卢正超邓检华李桃凡

尹光景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汪 毅 刘观标 蔡跃波 谢霄易

沈海尧 王士军 吴时强 袁培进

李端有徐建弓彩陈绪高王永晖

文富勇 李运良王进攻濮久武

钟平宫玉强沈省三

监测设计

4

4

4

4

4

5

5

5


1 一般规定 .......................

2监测设计要求....................

3监测项目选择及布置...........

4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

5巡视检查.......................

监测施工..........................

1 一般规定.......................

2施工准备...............•:•••…

3安装埋设........K..........

5.4初期观测与施寧资料整编


(6 )

(6 )

(6 )

(8 )

(14 )

(15 )

(16 )

(16 )

(16 )

(17 )

(19 )


6 监测运行 “乂、.................................................. 21 )

6. 1 一般规定

6. 2 观测

6.3监测资料综合分析

附录A监测项目与测次

附录B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要求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COntentS

5∙4 y 面叹舛。叫岫。nofimf ntn InfOrmatIOn Xɔ.......................................

(19 )

(21 )


6 MOnitOring OPeratiOn .................................

6. 2 ObSerVatiOn ................................................... (

6. 3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onitoring information ......... ( 23

6. 4  SUPerViSOry COntrOl Of dam Safety ........................... ( 23

6. 5  MOnitOring SyStem maintenance .............................. ( 24

APPendiX A SeIeCiOn Of monitoring items and

ObSerVatiOn frequency ........................... (

APPenCliX B ReqUirementS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port ................................................ (

EXPI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36 )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 37 )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 39 )


i.o.i为规范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设计、施工和运行,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1级、2级、3级混凝土坝的安全监测。混凝 土坝建筑物级别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电GB 52。】 执仃。          ______條________

1.0.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范围应包括坝体、坝基、坝肩、近坝库岸 和枢纽区边坡,以及与混凝土坝安全有直接美系的其他建筑物和 设施。

1.0.4混凝土坝安全监测工作应贯穿Mfe凝土坝设计、施工、运 行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分阶段完成目标,坚持监测系统运行维护 与建设并重,巡视检查与仪器观测并重,分析评价与获取成果并 重,风险预警与分析反馈并重潛V

1.0.5混凝土坝的监测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V /

*

2.0. 1 观测    ObSerVatiOn

采用各种仪器设备或人工完成一次数据采集、记录的活动。

2.0.2 监测    monitoring ......... __________

.在混凝土坝建设与运行全生命周期,按-定的泌仪器 测读和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观测、记录,并对成果变仍•情况进行分 析的工作。

2. 0. 3 安全监测    Safety monitoring

从掌握建筑物运行性态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监测,并运用监 测资料评价结构运行安全性,提示建筑物安全风险的工作。

2. 0. 4 监控 SUPerViSOry COntrOI

在安全监测基础上,辅以综賣分析和结构安全性评价手段,发 现建筑物及其环境中的异常征兆和安全隐患,警示安全风险,为后 续安全控制措施制订曳区支持,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实时安全 监控的工作。

2. 0. 6 巡视检查    inspection

凭借感官及必要的工器具对混凝土坝进行检查、记录的工作。

2. 0. 7 设计警戒值    design threshold

基于设计计算成果和类似工程经验确定的混凝土坝正常状态 下的监测物理量及其变化速率的限值。

2. 0. 8 监控指标    monitoring indices

基于结构设计计算分析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成果确定的监测 物理量及其变化速率的限值。

2. 0. 9 初测值 first measurement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后的首次测值为初测值。

2. 0. 10 初始值 initial ValUe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正常工作后的首次测值为初始值。

2. 0. 11 基准值 base Iine VaIUe

作为各阶段计算起点的测值。可根据各阶段计算分析需要选 取计算基准值。

ment

基于各种原理的传感器、监测装置及其相应的监测信息采集、 传输和供电设备的总称。

2. 0. 13 监测设施 monitoring facilities

各类监测仪器设备及其保护装置、观测房、观测便道等辅助设

施的统称。            0.

2. 0. 14 监测系统 monitoring SyStenl

由各类监测设施和监测信息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

2. 0. 15 监测资料 monitoring information

巡视检查和仪器观测所获得的数据、记录等资料的统称。

2. 0. 16 近坝库晨 near-dam SlOPeS

水库区域内其失稳将直接影响混凝土坝安全的库岸边坡。

2. 0. 17 枢纽旋边坡    SlOPe in PrOjeCt area

临近混凝土坝和附属建筑物,其失稳将直接影响混凝土坝安 全的边坡。

3基本规定

3.0.1混凝土坝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应设置专责人员。从 事监测设计、施工、运行的人员,应准确把握混凝土坝安全关键部 位及其监测项目,确保监测项目有效实施和运行「κ

3∙ 2对于咼坝大库或结构特别复杂且安全风险史丽凝土坝 宜建立大坝安全在线监控系统,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分析、反馈 预警。

3.0.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应设巡视检查项言。对于坝高15m以 下或结构简单且安全风险低的混凝土坝可简化或不设仪器观测项 目;其他混凝土坝原则上应设仪器观耍成目,不设仪器观测项目应 经专题论证和安全风险评估。Gk

3.0.4混凝土坝的安全监测项宮及其观测频次应实行动态管理:

1基于大坝建设与敏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控理念,混凝土 坝安全监测项目按运对命分为永久监测项目、长期监测项目和 短期监测项目三夸(3久监测项目的监测设施应保证可以修复或 更换。对于长期监测和短期监测项目,当监测设施完成使命后可 以封存停测。

2当发现新的坝体危害性裂缝、沉降、坝段错动、坝基和坝肩 渗漏新增出水点,以及近坝库岸、枢纽区边坡拉裂缝等缺陷和隐患 时,应增加监测项目。

3当发生有感地震、特大暴雨、台风、库水位骤变以及混凝土 坝工作性态异常时,应增加观测频次,必要时应增加监测项目。

3.0.5监测设施的安装埋设应位置准确、时机适宜,保证各项技 术性能正常。

3. 0. 6监测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关区域监测项目应同步观测,巡视检查与仪器观测成果 相互印证,做到监测资料连续,记录真实,注记齐全,整理分析及 时;发现测值异常应立即复测并分析原因。

2监测资料管理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完成监测资料的 入库、整编、分析、应用,及时监控大坝的运行性态。

3监测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鉴定,对存在的缺陷和 问题,应及时分析处理。

307监测物理量正负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K .

1水平位移:混凝土坝水平位移向下游为正,向上游为负;向 左岸为正,向右岸为负。边坡水平位移向临驾部为正,向坡内为 负;面向临空面向左为正,向右为负。

2垂直位移:下沉为正,上抬为负。..........

3倾斜:向下游转动为正,向上移肴动为负;向左岸转动为 正,向右岸转动为负。       A-

4接缝和裂缝开合度:张开为正,闭合为负。

5岩体轴向变形: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6应力应变:拉为套崖为负。

7渗透压力;斃正。

8界面压戯农压为正。

3.0.8监测物理量的单位,对水压强值和应力值宜为MPa,位移 值宜为mm,渗流量值宜为L∕s,泄流量值宜为m3∕s,高程和平面 坐标值宜为m,温度值宜为C,锚索锚固力值宜为kN

4监测设计

4. 1 一般规定

4.1.2监测仪器布置应考虑工程规模、混凝土坝级另叭结构特点、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要素、工程建设、运行阶段及工程运用等 因素,并与结构计算和模型试验成果相结気盗期临时监测和科 学试验等短期监测的仪器布置应根据工苗需要确定;监测仪器及 电缆布置不应影响结构安全。巡视檢査范围和内容应根据工程特 点确定。混凝土坝安全监测项目分)类和选择见本标准附录A. IO 4. 1. 3监测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应满足工程监测要求,且稳定可 靠、实用耐久、经济合理,系壬现自动化监测。

414对需要进行高频次或多项目同步监测或受条件制约人工 难以监测的项目,宜采用自动化监测,自动化系统应定期进行人工 比测。

4. 1.5施工期坝体临时挡水度汛或蓄水前坝体永久和长期监测 项目不具备监测条件的,应布置短期监测项目,并与相应监测项目 的测值建立关联。

4. 1.6混凝土坝坝基扬压力监测孔不应与排水孔互相替用。

4.1.7监测设计应布置人工巡视检查与仪器观测所需的通道。

4.2监测设计要求

4. 2. 1监测设计应依据下列基本资料:

1工程规模、设计标准、建筑物体型及材料分区、施工布置、 施工测量控制网布置、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工程基本资料。

2结构计算、工程安全风险分析、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及水工 模型试验等成果。

3坝体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坝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4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方案。

5同类型建筑物监测资料及发生安全事故案例等资料。

6监测仪器原理、技术性能指标。

7其他相关资料。_________ — — 4一

4. 2.2监测总体规划应包括监测项目的选择、永久和长期监测项 目划分、监测资料分析反馈及安全评价要求、格蓝测信息化管理 要求、监测仪器设备数量、投资估算等。

,2.3监测设计专题报告应包括监测系统布置、重点监测部位与 项目、各监测项目运行时段、监测仪器设备选型、监测施工与观测 要求、巡视检查内容与要求、监W资料分析要求、人工观测通道设 计、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需研究的监测技术问题、投资概算等。

4. 2.4监测设计施工详图应包括测点布置、测站布置、人工观测 通道布置、电缆走线、监测系统工程量及技术指标等。监测自动化 系统设计施工详图应包括监测自动化系统接入测点数量、测站与 管理站布置、网络拓扑、通信、供电、防雷、数据釆集、监测信息化及 安全监控系竅功能,自动化设备工程量及技术指标等。

4. 2.5监测施工及观测技术要求应包括监测仪器设备检验、监测 设施安装完成时间节点、安装埋设方法、电缆走线及连接、监测设 施保护、观测方法、观测频次、初始值及基准值选取、施工期转序到 运行期的安全监测工作衔接、监测信息化管理、监测资料整理整编 及综合分析等要求。

4. 2.6监测工程竣工设计报告应包括监测布置、永久与长期和短 期监测项目划分、重点监测部位与项目、施工期设计变更、监测自 动化系统设计、监测仪器及自动化设备工程量及技术指标、巡视检 查范围和内容、观测频次、运行初期监测资料分析结论等,并对安 全监测系统是否满足竣工验收要求作出评价。

4. 2.7监测运行维护要求应包括运行期重点监测部位与项目、监 测仪器设备运行条件、维护要求、观测要求、封存报废条件、监测资 料整理整编及综合分析要求、设计警戒值,监测系统修复、增设及 更新改造要求。

4.3监测项目选择及布置

431环境量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家.

1环境量监测项目的选择及布置可与枢纽区气象及水情测 报系统相结合。

2枢纽区应布置上、下游水位测点,坝后辭时宜在坝趾布 置地下水位监测孔代替下游水位测点。q

3枢纽区宜布置气温和降水量监测新测点应设置在坝址区 开阔地带。

4高坝宜布置库水温监测点§臨水深较深的高拱坝宜布置 下游水温监测点。

5库区可能出现阶段独冰期的宜设置冰压力监测项目,并 应同步监测气温与愣O

6泥沙对建筑物运行影响较大的工程宜设置坝前淤积监测 项目,坝下游冲潮能影响建筑物稳定和机组出力的宜设置下游 冲淤监测项目。

4. 3.2工程区域变形范围和深度大或枢纽区受施工、蓄水影响范 围大的工程,宜建立变形监测控制网。

4. 3.3变形监测工作基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准直法、交会法.GNSS法和精密水准法等变形观测方法 应布置工作基点,位置应选择在相对稳定的地方。

2水平位移工作基点的位移可采用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或 倒垂线或延长线基点等方法校测,垂直位移工作基点的位移可采 用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或双金属标等方法校测。

4. 3.4重力坝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监测断面宜沿坝轴线方向布置,高坝沿高程方向宜设 在坝顶、坝基和坝体中间高程,低坝可仅设在坝顶。横向监测断面 宜垂直于坝轴线方向布置,应选择地质条件或坝体结构复杂的坝 段、最高坝段和其他有代表性的坝段。

2高坝的水平位移监测宜设置纵向和横向监测断面,低坝的 水平位移监测可仅设置坝顶纵向监测断面,宜从垂线法、引张线 法、真空激光准直法、视准线法、交会法等监测方法懸用。

3垂直位移测点监测宜与水平位移测点结宜从精密 水准法、静力水准法或真空激光准直法等监測京法中选用。

4倾斜监测宜沿横向监测断面布置履坝宜在基础廊道和 坝顶布置测点.必要时可在坝体中间高牌廊道布置测点,低坝可 仅在坝顶布置测点,宜釆用精密水准法或静力水准法等监测。

5高坝的坝踵及坝趾部位或坝冨岸坡较陡或地质条件复杂 的建基面应设置接缝变形监测■岸■坡较陡的坝段宜同时布置侧向 稳定测点。

6重力坝设有横題贏缝、诱导缝的可在缝面布置接缝变形 测点。

7高坝的坝踵及坝趾部位或坝基地质条件复杂时宜布置坝 基深部位移测点。

4.3.5重力项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基扬压力监测应设置纵向和横向监测断面,扬压力横向 监测断面宜与变形横向监测断面一致,在谷岸台地、灌浆帷幕转折 等坝段应增加横向监测断面。

2上游帷幕后、下游帷幕前的各排水幕线上应布置坝基扬压 力测点,其他部位根据需要布置。

3坝基存在多层承压水、薄弱地质结构或为软基、深覆盖层 等情形时,宜布置深层渗透压力测点。

4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宜在坝体混凝土层间设置渗透压力 测点。

5绕坝渗流监测应在两岸帷幕后沿流线方向设置监测断面 和测点,具有岸坡灌浆平碉的,其端部应布置渗压测点。

6渗流量监测应结合排水和集水设施分区布置测点,必要时 可对单个排水孔、渗水点单独监测。

7水质分析宜在坝基排水孔、绕坝渗流孔、坝基坝肩渗水点 等部位采样,应同时做库水、下游河道及山体地下水水质对比 分析。

4.3.6重力坝应力应变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坝应设置应力应变监测项目,低坝可根臟要设置。坝 体应力应变监测断面宜与变形横向监测断面一*

2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应根据坝体应力计算成果布置,同一高 程沿上下游方向不宜少于2个测点。宜裆斜面应变计组,主应 力方向明确的部位可布置单向或两嘰应变计,每组应变计组旁 1. Om~1. 5m处应布置无应力计。

3高坝应设置坝基应力疝瞄测项目,测点宜布置在坝踵和 坝趾部位。

4坝基进行置换处理的宜在置换体与基础及置换体与坝体 的接触面上设置应應变监测项目。

5坝基釆用锚杆、预应力锚索等加固措施的宜设置锚杆应力 和锚索荷载监测项目。

6坝体内闸墩、坝体孔口、预应力大梁等部位应设置钢筋应 力和锚索荷载监测项目。

4. 3.7拱坝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拱向监测断面宜沿拱坝轴线方向布置,沿高程方向宜设在 坝顶和拱向推力较大的高程。梁向监测断面垂直于拱坝轴线方向 布置,应选择拱冠梁坝段、左右1/4拱坝段、地质条件或坝体结构 复杂坝段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坝段。

2高坝的水平位移监测应设置坝体梁向和拱向监测断面及 两岸拱座部位,低坝的水平位移监测宜设置坝体梁向监测断面及 两岸拱座部位,宜采用垂线法或交会法监测。

3垂直位移监测宜与水平位移测点结合布置。高坝宜在基 础廊道和坝顶布置测点,具备条件时还宜在坝体倒悬部位附近廊 道布置测点,低坝可仅在坝顶布置测点,宜釆用精密水准法或静力 水准法监测。

4倾斜监测宜沿梁向监测断面布置,宜在基础廊道和坝顶布 置测点,具备条件的高坝还宜在坝体倒悬部位附近廊道布置测点, 宜采用静力水准法或精密水准法等监虬

5坝体横缝每个灌区中部应布置测缝计监测横缝灌浆前后 的变形,梁向监测坝段的横缝距上、下游坝議&〜3m处宜布置 测缝计监测横缝灌浆后坝体的整体性。

6高坝的坝踵及坝趾部位或地魇箫件复杂的建基面应布置 接缝变形测点。

7拱坝设有诱导缝、周边缝的宜在缝面布置接缝变形测点。

8高拱坝应设置坝体弓*变形监测项目,测点宜布置在坝 顶、拱向推力较大高程的两拱端坝体部位,宜采用测距法监测。

9高坝的坝踵及坝趾部位或坝基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布置坝 基深部位移监测点〉坝基岩体应力较高部位宜布置卸荷变形 测点。

10拱盅地形单薄或孤峰突出或有地质缺陷的应在拱向推力 较大部位布置深部位移监测点。

11高拱坝枢纽区岸坡卸荷发育的宜设置谷幅变形监测项 目.测点宜布置在两岸同高程坝肩岩体上。

4.3.8拱坝渗流监测布置除应符合第4. 3.5条第4款〜第7款 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基扬压力监测宜设置拱向和梁向监测断面,梁向扬压力 监测断面宜与梁向变形监测断面一致,薄拱坝可不设置梁向扬压 力监测断面。

2上游帷幕后、下游帷幕前的各排水幕线上应布置坝基扬压 力测点,其他部位根据需要设置。

4.3.9拱坝应力应变监测布置除应符合第4.3.6条第4款〜第 6款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应设置拱向和梁向监测断面构成拱梁 监测体系,宜与变形梁向和拱向监测断面一致。

2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应根据坝体应力计算成果布置,梁向监 测断面的测点应结合拱向监测断面所在高程布置,每个拱向监测 断面应在两拱端坝体内布置测点......潦

3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宜釆用空间应变计组,应变计组的主平 面宜分别平行于拱梁截面。厚拱坝或重力拱坝半向监测断面的同 一高程沿上、下游方向宜布置3个〜5个测点,薄拱坝梁向监测断 面的同一高程宜在上、下游坝面附近各布玲个测点。每组应变 计组旁1. Om~1. 5m处应布置1支无应分计。

4. 3. 10坝体、坝基温度监测布置应鑫下列规定:

1坝体温度监测断面宜与坝体应力应变监测断面一致,可根 据温控措施增设温度监测断薦。

2坝体温度测点簽结合温度场的分布按网格状布置,在温度 梯度较大的坝面或孔口附近宜适当加密,布置有能兼测温度的其 他仪器处可不再布置温度计。

3高拱坝宜在距下游坝面混凝土 IOm范围内布置导温系数 测点,测点间距宜由外至内由密至疏。南北向河谷的拱坝宜在两 岸坝体表面布置温度测点。

4高坝宜设置坝基温度监测,测点宜布置在坝体温度监测断 面的坝基钻孔内,最深测点应在坝体混凝土温度影响范围外。

4. 3.11封堵体与洞壁接缝、封堵体分缝处应布置接缝变形及渗 透压力测点,布置有温控措施的封堵体宜设置温度监测。

4. 3. 12消能建筑物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二道坝宜设置坝基扬压力纵向监测断面,测点宜布置在排 水幕线上。水垫塘宜在底板基础廊道顺河流向布置1个〜3个扬 压力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的测点不宜少于2个。

2二道坝和水垫塘底板宜分区布置渗流量测点。

1变形监测应以整体稳定性监测为主,兼顾局部稳定性。主 监测断面宜结合勘探、稳定性分析成果沿主滑方向布置,每个主监 测断面不宜少于3个变形测点。

2表面水平位移测点宜与垂直位移测点结合布置。水平位 移宜采用交会法监测;垂直位移宜采用精密水准讐,满足精度 要求时也可采用三角高程法监测。具备条件时可采用GNSS法 监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3深部变形测点宜与地下水位及表破矗点结合布置。

4边坡在施工或运行中出现危害性裂缝的应布置裂缝变形 测点。               0.

5边坡采用抗滑桩、挡墙等抗滑支护结构的,可在顶部布置 表面变形监测点,在内部或靠⅛r体侧布置内部变形测点。

4. 3. 14枢纽区边坡及近坝库岸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稳定性对地下水敏感且对混凝土坝 安全有较大影响,的滑坡体或高边坡,宜设置地下水位监测项目。

2边坡表面较近部位布置有压泄洪洞、引水洞的宜设置内水 外渗监测项目。

3边坡布置有排水洞的宜分区设置渗流量监测项目。

4. 3. 15枢纽区边坡及近坝库岸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预应力锚索(杆)应设置锚索(杆)锚固荷载监测项目,监测 锚索应采用无黏结预应力锚索。

2设置非预应力长锚杆的可设置锚杆应力监测项目。

3边坡布置有抗滑桩、抗剪洞与锚固洞的可设置钢筋应力、 混凝土应力应变、界面压力等监测项目。

4. 3.16强震动、水力学专项监测应根据工程特点,综合分析论证 后设置相应的专项监测项目。

4.4 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

4. 4. 1监测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监测仪器设备、数据釆集装置、计 算机及外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电源及防护设备、采集软件与安 全监测管理软件等。

4*43监测站应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宜设囊錄仪器相对集中 的部位。监测管理站、监测管理中心站应袖现场监测数据米集、 数据存储和备份、数据分析及信息发枣等窃能,宜合并设置。

4. 4.4监测自动化系统网络拓扑唳用星形、环形和总线结构, 通信介质可采用光纤、双绞线和无线等。监测站之间及其与监测 管理站的通信可采用EIA-Rs-485∕422A^网络通讯协议(TCP/IP) 及其他国际标准构建的通信协议,宜釆用局域网连接。监测管理 站与监测管理中心站之间的网络通信可根据站点所在物理位置釆 用局域网或广域网连接。

4. 4.5电源宜采用双回路专线供电,无可靠交流电源时,可采用 太阳能或风能等现地电源供电。电源应结合现场情况设置避雷 器、隔离装置及稳压装置,容量应根据系统功率计算确定。监测管 理中心站及监测管理站应配置不间断电源(UPS)O

4. 4.6监测自动化系统应进行直击雷和雷电感应过电压防护设 计,宜接入工程接地网。监测站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监测管理 站和监测管理中心站接地电阻不应大于o

4. 4.7数据采集装置的测量范围应满足被测对象的有效工作范 围,测量精度不应低于测量对象的精度。应配置人工比测接口,人 工比测时不应影响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接线配置。

4.4∙9采集软件应具备与采集装置进行通信、数据釆集、参数查 询与修改、自诊断、测点维护、数据存储、异常告警及权限管理等功 能,并应开放数据库接口。

4.顷安全监测管理软件应具有监测数据存储、编辑、查询、导 岀与备份、数据可靠性检验、报表与曲线分析、预警提醒及信息推 送、工程文档及影像资料管理、输出等功能。

4.5巡视检查紗'

4.5.1巡视检查范围应包括混凝土坝现:'永久堵头等挡水建筑物、 泄水及消能建筑物、近坝库岸、枢零边坡、闸门及启闭机、安全监 测设施等。

4.5.2巡视检查应贯穿混凝至坝全生命周期,设计应提出不同阶 段的检查部位、内容要求和记录格式。

4.5.3巡视检查頻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日常检査:施工期1次/周,首次蓄水期1次/天〜1/2 天,运行期 ⅛∕∕~2次/月(枯水期)或2次/月4次/月(汛 期)。

2年度详查:汛前、汛后各1次。

3特殊情况检查:当发生有感地震、极端气温、重现期5年以 上洪水、库水位骤降骤升、高水位期、低水位期及其他影响混凝土 坝安全运用情况时,应进行巡视检查。

5监测施工

5. 1 一般规定

5.1.2监测系统施工人员应了解监测相关建筑物结构、地形及地 质条件、工程施工规划,熟悉安全监测设计文裕

5.1.3监测施工不得影响建筑物结构与防渗安全,施工过程应釆 取措施保护人员与设备安全。

5.2 施工准备

5. 2. 1监测系统施工前应编制满足设计文件及现场施工环境要 求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务§以下内容:

1监测仪器哆險选型、性能指标及采购计划。

2监测仪器设备的检验方案与检验计划。

3监测仪器设备的安装埋设方法及保护措施。

4观测方法、频次和监测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维护方法及 要求。

5施工程序与进度计划。

6组织机构、现场工作场所布置及主要设备配置。

7安全、质量、环保与文明施工措施。

5. 2.2监测仪器设备釆购应考虑供货能力与质量保证,其性能指 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5. 2. 3监测仪器设备现场运输应采取防颠震措施,储藏环境应满 足正常工作条件要求。

1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技术说明书或使用手册及配件 齐全。

2外观检查满足产品标准和说明书的规定。

3仪器读数正常、稳定。

4绝缘电阻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5∙ 2. 5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前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检验 宜在工地进行。

5. 2.6安装埋设前应提前核查监测仪器设备及其保护装置,准备 相应的施工机械、工器具和材料,必要时恩进行预安装。

C r

5.3安装埋设

5.3.1监测系统应根据现场琰工程施工进度与施工环境变化 及时进行施工,并及时读取初测值和初始值。具体要求如下:

1变形监测控制网宼尽早建成投入使用,并在首次蓄水前取 得初始值。

2布置在坝基、边坡等部位的监测仪器应随岩体开挖、支护 等施工进度及时安装埋设。

3布置在混凝土内部的监测仪器应随混凝土浇筑进度进行 安装埋设。

4布置在混凝土坝廊道或坝顶表面的监测仪器设备应在具 备安装埋设条件后及时完成。

5两岸绕坝渗流监测设施应在蓄水前完成施工并投入使用。

6灌浆影响区域内的渗压监测设施应在灌浆后安装埋设,确 需在灌浆前安装的应对渗压监测设施釆取防堵塞措施。

5.3.2观测通道、安全防护与保护设施等宜与监测仪器设备安装 埋设同步建设。

5.3.3混凝土中监测仪器埋设宜采用与混凝土浇筑同步埋设法。 对于碾压混凝土中的仪器安装埋设可采用预留坑槽、挖坑槽等后 埋法。

5.3.4监测设施安装埋设位置与方向应满足设计要求。

5.3.5现场安装埋设前应测读监测仪器自由状态数据并记录;安 装过程应随时测读和监控仪器的状态是否正常,并检查仪器位置 及方向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更换仪器,重要的隐蔽工程应 保留安装埋设时的影像资料;安装、埋设后应测读仪器題初测值, 并进行记录。

5. 3.6监测设施安装过程应设置安全标识,并派人观察交叉作业 情况与周围存在的安全隐患,保护人员与监测仪器设备安全。

537监测钻孔应根据设计要求取芯或做解电视摄像,应做岩 芯描述。钻孔回填灌浆压力应根据结构与监测设施承受能力确 定,回填应密实。           4*

5.3.8监测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缆线路应按设计要憲制现场施工情况进行规划,宜做到 “横平竖直,

2线缆应防止遭受机械性外力、高温、腐蚀及接触尖角锋利 物品等破坏,应做好牵引线路标志和记录。

3线缆跨缝时应采取措施使线缆有伸缩的余地。

4线缆垂直敷设时应避免线缆承受过大拉力。

5建筑物内部表面线缆敷设宜采用桥架、线槽或保护管。外 部线缆敷设应采用钢管保护或挖槽回填保护,严禁裸线牵引。

6对有抗干扰要求的线缆线路,不得设置在具有强电磁干扰 设备的附近,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抗干扰措施。

5.3.9监测线缆连接应符合工艺要求,连接前后应记录监测仪器 测读数据,同时记录接长线缆的长度。

5.3.11监测设施安装埋设区域内的钻孔与灌浆施工应通过监测 系统施工单位复核和会签,钻孔应与监测仪器和电缆保留安全 距离。

1埋设竣工图应详细标明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位置、方 向、结构尺寸、设计编号,以及线缆的走线。必要时应绘制安装埋 设大样图'——       .....ʧ.

2基本资料表应记录安装埋设时间、部位、妙象、监测 人员姓名,安装埋设方法与过程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埋设在 混凝土内部的监测仪器宜同时记录混凝土誕、,级配、入仓温度。

54初期观测与施工资料整编

1混凝土应变计、无应力计、温度计埋设后的第11/4 小时;第2天〜第31/8小时;第4天〜第71/12小 时;第7天〜第14 ≡y/24小时;之后按本标准附录A. 2中的 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2测缝升、裂缝计、钢筋计、基岩应变计、基岩变形计、锚杆应 力计埋设后第1天〜第31/8小时;第4天〜第71次/ 12小时;第7天〜第141/24小时;之后按本标准附录Λ. 2 中的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3锚索测力计与预应力锚杆应力计锁定后第1天〜第3天: 1/12小时;第4天〜141/24小时;之后按本标准附录 A. 2中的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4其他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正常工作测得初始值后,按本 标准附录A. 2中的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5.4.3 监测施工记录应完整、规范、准确、字迹清晰。观测记录应 及时录入数据库。

5.4.4监测施工后应及时绘制监测竣工图、编制监测施工竣工报 告,并及时整理、归档保存以下资料:

1仪器开箱验收资料,包括仪器设备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 验收记录等资料。

2仪器与电缆检验资料,包括原始检验记录与检验报告。

3仪器电缆连接记录表,包括仪器出厂编号、變旌缆型号 及长度、连接前后的仪器读数及电缆芯线电阻、连接时间及人员等 信息。

4钻孔取芯的芯样描述、芯样照片、赋柱状图,钻孔记录等 资料。

5安装埋设资料,包括安装埋壊竣%图、基本资料表、安装埋 设时的影像资料。

监测施工质量评定表与駿收表。

7初期观测原始记录。

8监测数据采集设备的检定或校准报告、期间核查资料、运 行记录。 乂尸

9设计图纸、设计技术要求、设计变更通知、监理指令。

6监测运行

6. 1 一般规定

612监测运行工作的内容主要应包括监测、监测鶴料综合分 析、安全监控、监测系统管理。

6.1.3首次蓄水期、初蓄期、运行期混凝土坝监测项目测次应按 本标准附录A. 2的规定执行。

6.1.4监测仪表应设置专库存放和管理、并满足仪器存放要求, 应定期检验或校准,检验或校准周期根据设备的性能、使用环境以 及使用频次等确定。

62观测

6. 2. 1仪器观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仪器观测应同时记录观测时段相关环境及工程形象面貌 等要素。

2各类监测仪器中成组布置的各测点应同步观测。

3同部位的各类监测仪器应在同一观测时段进行观测。

4发现测值异常应及时复测,并与巡视检查成果比对。

6.2.2变形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工程特点和监测设计要求,制订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2变形观测釆用的仪器设备应与观测精度相匹配,使用前应 进行检查、校正,并做好记录。

3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精密测量仪器在观测前仪器温 度与环境温度应趋于一致,观测中不得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

4变形观测外业成果应完整记录原始数据。

5每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变形观测外业成果进行检查、 验算,全部合格后进行计算处理。

6根据变形观测成果和现场环境条件,定期对变形观测工作 基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判。

623渗流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_ —     Z 一 —

ɪ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特点和监测野釦,制订 渗流观测实施方案。

2量水堰型式与渗流量不匹配时,应及曳调整。

3有集水井等抽排系统的,应定期收集、记录抽排水量资料。

4渗水中发现有析出物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记录;必要时 取样进行渗水和析出物水质分析。

6. 2.4巡视检查应符合下列规磋

1巡视检查范围应按第4.1条的规定执行。

2巡视检查应按规定的路线、方法、频次实施。

3巡视检查应配备现场检查所需的工器具和安全防护装备。

4巡视检查应有专门的记录表格,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文字、 略图、素描、照片、录像等。记录应随查随记,描述应准确、完整。

5巡视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检查记录并编写检查报 告,报告应及时存档,并录入电子台账。

6巡视检查中发现有重大缺陷和重大安全隐患时,应进行专 项检查。

6.2.5监测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数据宜每3个月进行一次备份。

2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进行检查、复核。

3每半年宜对接入自动化系统的部分或全部测点进行人工 比测。

22

4监测自动化数据采集装置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6. 2.7每年应进行一次监测资料整编。

6.3监测资料综合分析

6.3.1监测运行阶段应定期进行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普首次蓄水 前、竣工验收前及出现异常或险情时也应进行监测资料综合分析。

6.3. 2


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工作应包括下列内慾r

仪器观测与巡视检查成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 分析监测物理量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与工程地质、水文 地质、环境要素和结构特点的关系

结合。

2


3监测数据分析宜采用比说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 学模型法。采用数学模型藝希时,应分析效应量与原因量之间 的相关关系,确定效应量慮附效分量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4 影响。

5

6. 3. 3


对异常现象瓣成因解释,并分析其对建筑物运行安全的

*

评价建筑物的运行性态。

各时期、各类型大坝的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符合本标准附 录B的规定。

6.4安全监控

6.4.1混凝土坝安全监控工作应通过仪器观测、巡视检查等手 段,监视大坝运行性态的变化,发现混凝土坝缺陷、隐患以及监测 管理等问题时,应及时预警,为后续安全控制措施的制订提供 支持。

6.4.2安全监控所需的信息应包括施工期和运行期监测信息、水 情信息、相关工程资料和安全管理文档信息等。

6.4.3对用于安全监控的监测项目,应根据理论计算、模型试验 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成果,参考类似工程经验提出单测点监控指 标和结构安全综合评判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6. 4.4当单测点监控指标超限时,应及时排除监测仪器和管理问 题;结构安全综合评判指标超限时,应及时分析异常情况对大坝安 全的影响。

6.4.5在线监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线监控系统应具有在线监测管理和在线安全监控等功 能,实时反映监测系统的工作状况和混凝土坝的工作性态,并实时 预警反馈。对特高坝或高风险坝,在线监控系统宜具备在线技术 会商和快速分析功能。

2在线监控的监测项目测次不宜少于1次/天,遭遇大地震、 大洪水、极端气温等恶劣自然条件酩坝出现异常时,应加密监控 测次。

3在线监测管理功能館括监测信息远程传输、误差识别和 反馈,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蟀,监测问题反馈,闭环管理等功能。

4在线安全监投功能宜具备在线信息检查、在线结构性态评 判、在线安全问题管控等功能。

6.5监测系统维护

6. 5. 1监测运行阶段应进行监测设施的定期检查、鉴定和维护, 并建立仪器仪表维护档案。

6.5.2监测设施及其标识标牌等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使用环境采 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6.5. 3监测自动化系统监测站、监测管理站及监测管理中心站的 工作环境应利于仪器设备、监测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与维护管 理。监测自动化系统操作应设定权限,定期对监测自动化系统进 行检查维护,并记录、存档。检查周期不应超过30天。

6.5.4监测仪表均应放置在专用库房,由专人保管,并应注意防 尘、防潮;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轻拿轻放,平稳放置,不受挤压、 撞击或剧烈颠簸振动。

6∙5.5表面变形网点、测点保护装置应定期检查维护,清除影响 通视的障碍物及周边杂物,维护或修复排水设施和观测通道。对 稳定性差的网点,应及时加固或重建。

6.5.6当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变形、渗流等异常,现有监测 系统布设项目不能满足大坝安全监控要求时,应增驟梦的监测 项目和仪器设备。

6. 5. 7监测仪器封存停测或报废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短期及长期监测设备经确认完成任娴可以封存停测,损 坏失效的可报废。

2封存的仪器设备应进行保护,廓时重新启用。

3封存、报废仪器的各种相关资料应整理归档。

6.5.8监测系统更新改造应魚舀下列规定:

1损坏或失效的永久监测仪器设备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2当监测系统不能满足混凝土坝安全监控要求时,应进行更 新改造"—,2_________

3混凝土坝进行除险加固或改建时,应同步开展监测工作。

4监测系统的更新改造应满足监测数据的连续性要求。

附录A 监测项目与测次

A. 1分类和选择

A. 1.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项目应按表A. 1. 1进行分类和选择。

A. 1. 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项目分类和选择表

序号

监测类别

监测项目

重力坝级别

拱坝细以

监测系统

、运行时段

1

2

3

1

\】3

重力坝

拱坝

巡视检查

.枢纽区建筑物、边 坡及近坝库岸

(

永久

永久

变形

1.变形监测控制网

O

O5 ʌ

O

O

O

永久

永久

2.坝体位移

永久

永久

3.坝肩位移

_

O

O

永久

永久

4 .倾斜   云

ɪ

0

Q

O

O

长期

长期

5 .接缝変形 --*——

O

O

长期

长期

6.缨衬

O

O

O

O

O

O

长期

长期

襁命&移

O

O

永久

8.枢纽区边坡及近 坝库岸位移

O

O

O

O

O

O

长期

长期

渗流

1.扬压力或坝基渗 透压力

O

O

O

O

永久

永久

2.坝体渗透压力

O

O

O

O

O

O

长期

长期

3.绕坝渗流(地下 水位)

O

O

O

永久

永久

4.渗流量

O

O

O

O

永久

永久

5.水质分析

O

^o~

O

O

Q

~o~

长期

长期

续表A. 1. 1

序号

监测类别

监测项目

重力坝级别

拱坝级别

监测系统

运行时段

1

2

3

1

2

3

重力坝

拱坝

应力应变 及温度

1.坝体应力应变

O

O

O

O

长期

长期

2.坝基应力应变

O

O

O

O

O

长期

长期

3.混凝土温度

O

O

长期

长期

4.坝基温度

O

O

O

ʌ

O

长期

5.锚杆应力

O

O

O

O

O

长期

6.钢筋应力

O

O

O

O ____________,

<o

K

长期

7.预应力锚索(杆) 锚固力

长期

长期

环境量

1.上、下游水位

.

永久

永久

2.气温

s

.

永久

永久

3.降水量 ______________Λ

.

V

永久

永久

4.库水温

O

O

O

O

O

O

长期

长期

5.坝前题科

O

O

O

O

O

O

长期

长期

6濺冲淤

O

O

O

O

O

O

长期

长期

後妳冻

O

O

O

O

O

O

长期

长期

注q 有•者为必设项目,有O者可根据需要选设。

2坝髙Ioom以下的1级重力坝.坝体应力应变监测为可选项。

3上、下游水位监测可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相结合。

4对于坝高15m以下或结构简单且安全风险低的混凝土坝,气温、降水量监 测可以根据工程规模选择在坝址附近专设,也可选择从附近当地气象站获 得监测数据。

5施工期临时监测和科学试验等短期监测的仪器布置应根据T程需要确定。

A.2项目测次

A. 2. 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项目人工测次应按表A. 2. 1确定。 A. 2.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项目人工测次表

序号

监测项目

施工期

首次蓄水期

初蓄期

运行期

1

表面变形

1次/旬〜

1次/月

1次/天〜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2次/月〜

1次/月

2

内部变形

1次/旬〜

1次/月

1次/天〜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2次/月〜

1次/月

3

倾斜

1次/旬〜 1次/月

1次/天〜

1次/旬

1次/旬〜

*

2次/月〜

5

4

混凝土坝外部 接缝、裂缝变化

1次/旬〜

1次/月

1次/天〜

1次/旬

1次馈X §欤/月

2次/月〜

1次/月

5

近坝区岸坡 稳定

2次/月〜

1次/月

2次/月〜

1次/月§

片〜 1次/月

1次/月〜 4次/年

6

扬压力及渗透 压力

2次/旬〜

1次/旬

1輝沃〜 會/天

2次/旬〜

1次/旬

1次/旬〜

2次/月

7

绕坝渗流

1次/包0∙

1

1次/天〜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1次/周〜

1次/月

8

渗流量

3旬〜

> 1次/旬

1/3天〜 1次/天

2次/旬〜

1次/旬

1次/旬〜

2次/月

9

水质分析

按需要

按需要

按需要

按需要

10

应力、应变

1次/旬〜

1次/月

1次/天〜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1次/月〜 1次/季

11

混凝土坝及坝 基的温度

1次/旬〜

1次/月

1次/天〜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1次/月〜

1次/季

12

混凝土坝内部 接缝、裂缝

1次/旬〜

1次/月

1次/天〜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1次/月〜

1次/季

13

钢筋、锚索、锚 杆应力

1次/旬〜

1次/月

1次/天〜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1次/月〜

1次/季

续表A. 2. ɪ

序号

监测项目

施工期

首次蓄水期

初蓄期

运行期

14

上、下游水位

1次/天

4次/天〜 2次/天

2次/天〜

1次/天

2次/天〜

1次/天

15

库水温

1次/天〜

1次/旬

1次/天〜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1次/周〜

1次/月

16

气温

逐日量

逐日量

逐日星

逐日量

17

降水量

逐日量

逐日量

18

坝前淤积

按需要

按需要

按需要

19

冰冻

按需要

按需要

按需要

20

坝区水平位移 监测控制网

取得初始值

1次/年〜

2次为

1次/年〜

1/3

21

坝区垂直位移 监测控制网

取得初始值

1恩年〜 产年

1次/年

1次/年〜 1/3

22

下游冲淤

泄洪年汛后

泄洪年汛后

注q表中测次均系正常情况下人工测读的最低要求。特殊时期(如发生地震、 特大暴雨、台寸位骤变以及混凝土坝工作性态异常),应增加测次。 有自动化监测条件的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测次。

2在施破.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后初期按第5.4. 1条的要求测次进行观 测;坝体矗:进度快的,变形和应力监测应加密测次。在首次蓄水期,库水 位上升快的,应加密测次。在初蓄期.开始时应加密测次。在运行期,当变 形、渗流等变化异常时,应加密测次;当多年运行性态稳定时•可减少测次; 当水位超过前期运行水位时,仍应按首次蓄水期的测次执行。

3对于坝高15m以下或结构简单且安全风险低的混凝土坝,位移测次可减少 为1次/季。

4巡视检查的频数应按第4. 5节执行。

5施工期临时监测和科学试验等短期监测的测次可参照本表执行.

6经运行期5次以上复测表明稳定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测次 可减少为1/2年〜1/3年。

附录B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要求

B. 1各时期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要求

B. 1. 1首次蓄水前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特性,地质条件,各建筑裝置及结构 特点,施工期出现问题的部位、时间以及处理情况和效耿

2监测系统概况,包括监测项目、监测设旅*置、测点编号及 基本资料,附各监测设施布置图。

3监测设施安装埋设情况,包括各聽物理量初始值及蓄水 基准值。

4监测工作情况,包括各项目观测3■法、观测频次、测值正负 号定义。           M

5现场巡视检查主要成果,包括坝体、坝基及廊道、坝肩及平 嗣、工程边坡等检查发现幽籠。

6监测物理量紗,重点分析坝基、坝肩、枢纽区边坡变形, 以及坝体温度和变形是否满足温控、灌浆的施工控制要求,并与设 计计算成果或枷试验成果或设计警戒值对比分析。

7对异常现象或存在的工程缺陷,应结合现场检查、附近相 关监测物理量或复核计算成果,分析其对建筑物运行安全的影响。

8根据巡视检查和仪器观测成果的综合分析,评价建筑物的 安全性。

B- 12竣工验收前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特性、地质条件、各建筑物布置及结构 特点。

2蓄水过程,包括水库水位变化情况,出现问题的部位、时间 以及处理情况和效果。

3监测系统概况,包括监测项目、监测设施布置、测点编号及 基本资料,附各监测设施布置图。

4监测工作情况,包括各项目观测方法、观测频次、测值正负 号定义。

5现场巡视检查主要成果,包括坝体、坝基及廊道、坝肩及平 碉、枢纽区边坡、近坝库岸等检查发现的问题。

6监测物理量分析,包括坝体、坝基、坝肩、工程边坡和特殊 结构部位蓄水以来的变形、渗流、应力变化情况,以岬工程缺 陷的变化情况。

7对异常现象或存在的工程缺陷,应结合现场检查、附近相 关监测物理量或复核计算成果,分析其对建筑物运行安全的影响。

8综述巡视检查和仪器观测综合分析成果,与设计计算成果 或模型试验成果或设计警戒值对比,评价建筑物的工作性态。

B. 1.3运行期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特性,地质条件,各建筑物布置及结构 特点,运行中出现问题的部位、时间以及处理情况和效果。

2监测系统概况,包括现有监测项目、监测设施布置、测点编 号及基本资料,附各监测设施布置图。

3监测工作Jft况,包括各项目观测方法、观测频次、测值正负 号定义、监测资料年度整编情况等。

4现场巡视检查主要成果,包括坝体、坝基及廊道、坝肩及平 碉、枢纽区边坡、近坝库岸等检查发现的问题。

5监测物理量分析,包括坝体、坝基、坝肩、工程边坡和特殊 结构部位的变形、渗流、应力情况,以及原有工程缺陷的变化情况。

6对异常现象或存在的工程缺陷,应结合现场检查、附近相 关监测物理量或复核计算成果,综合分析其对建筑物运行安全的 影响。

7综述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成果,与监控指 标、设计计算成果或模型试验成果或设计警戒值对比,评价建筑物 的工作性态。

8根据混凝土坝结构特点、监测资料分析成果,提出混凝土 坝重点监控部位、监控项目和监控测点,并对监控测点提出或修正 监控指标。

B. 1.4出现异常或险情时,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特性、地质条件、各建筑物布置及结构 特点。

2对混凝土坝出现异常或险情状况的描述。―

3根据巡视检查和仪器观测综合分析成果,判断個异常或 险情的可能原因和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安全的影卩艇-

4提出对异常或险情的处理建议。

B.2分析重粉

B. 2. 1混凝土重力坝应重点分析斷内容:

1环境量应重点分析以下内容:

1) 分析上、下游水哽訂特点和规律,说明放空、超蓄等特 殊运用情况。

2) 分析气温摯特点和规律,说明历年最高、最低气温发生 时段,水庫结冰时段,最大冰层厚度。

3) 分析錦降雨分布特点和规律。

4) 分析统计基岩温度、库水温过程线变化特点和规律,说明 库水温沿高程的空间分布图特点,是否存在异重流、取水 或坝前淤积对库水温的影响。

5) 说明坝前淤积、下游冲刷情况,近坝区域的地震活动、重 大施工活动等情况。

6) 环境量的特殊组合情况。

2变形监测物理量应重点分析以下内容:

1) 分析变形控制网点的稳定性。

2) 结合环境量情况、地形地质条件和坝体结构特点,分析坝 体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并 与同类工程及设计情况进行对比,判断变形测值及变化 速率的合理性以及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分析坝基变形性态,判断坝基稳定性,对基岩内缓倾角结 构面发育区、断层交汇带、节理密集带及有软弱夹层部位 以及坝基开挖面向下游倾斜部位的稳定情况,应作为重 点对象进行分析。

4) 分析坝体纵横缝建基面和基岩面之间以及夢也特殊部 位接缝的各向侧值的变化规律和空间縛球,评价结 构的相互作用及稳定性。

5) 分析坝体裂缝的分布、延展、开合情况,评价是否影响结

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_________

6) 施工期应注意分析基础开挖、固结灌浆等施工引起的变 形,评价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旌。

3渗流监测物理量应重点銓析以下内容:

1) 结合环境量、水文地员条件、坝基处理情况和坝体、坝基 扬压力、渗流量芯級绕坝渗流监测数据,分析坝体、坝基 扬压力及渗流和坝肩水位测值的变化规律以及空间分布 规律情况,并与同类工程及设计情况进行对比,评价固结 灌浆、帷幕、排水及断层破碎带处理的效果和坝体、坝基、 坝肩防渗体系工作状况。

2) 库水具侵蚀性或坝体坝基析钙明显时,应评价混凝土材 料及帷幕的耐久性。

4温度监测物理量分析应结合环境量、筑坝材料、施工温控 等情况,分析坝体内部温度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周期性、 变幅、滞后、冰冻深度),以及与气温、太阳辐射、库水温度、基岩温 度的关系,并与设计资料对比分析,评价施工期坝体温控措施效果 以及坝体温度引起裂缝的风险。

5应力应变监测物理量应重点分析以下内容:

1) 结合无应力计实测数据分析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及自身 体积变形,判断混凝土为膨胀型还是收敛型或稳定型,是 否存在碱骨料变形,对混凝土裂缝控制及应力变化的 影响。

2) 利用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徐变试验资料,根据无应力计及 应变计(组)实测数据计算混凝土应力,分析应力的变化 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结合钢筋计、锚索测力计等评价混 凝土结构的应力水平、裂缝风险和稳定性,特戮坝踵、 坝趾以及孔口结构较复杂的引水、泄水坝段啊位。

6综合环境量、变形、渗流、温度、应力应变等情况,评价坝体 的整体性、稳定性,对老坝应关注冻融破坏的迹象、混凝土坝材料 老化的风险,并分析其对混凝土坝性态的鄭"

7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或坝体碾压混凝土部位,还应着重通过 渗压监测成果分析其坝体抗渗性能,通*垂线、应变计及测缝计资 料评价其施工缝面抗剪断安全性态•通过测缝计、裂缝计分析常态 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竖向接合就的连结情况,关注越冬施工面部 位产生危害性裂缝的可能推》评价坝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8通过对边坡及深层变形监测物理量的分析及岩体地下水 位、渗透压力和排籟、排水孔排水量的分析,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及锚固工程效败

B. 2.2混凝土拱坝除同混凝土重力坝监测数据分析内容外,还 应重点分析下列内容:

1结合环境量、地形地质条件及坝体体型,分析坝体的水平 位移、垂直位移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特别是与坝体、坝基 变形的不对称性和坝体体型、日照等物理条件、地形地质条件不对 称性的关系,并与同类工程及设计情况进行对比,判断变形测值的 合理性以及坝体的完整性、坝肩的稳定性。

2施工期应关注灌浆施工和坝体倒悬的不利影响,分析坝体 产生危害性裂缝的可能性;结合环境量情况,评价施工期封拱温度 对坝体温度应力和稳定的影响。

3运行期应关注高温低水位、低温高水位、低温低水位、高温 高水位环境量组合,分析拱坝的变形、应力情况。

4当坝体、坝基渗流变化不稳定、测值异常时,应分析其对拱 坝结构安全和拱座稳定的影响。

B. 2.3枢纽区边坡及近坝库岸应重点分析下列内容:

1分析边坡变形合位移矢量方向、变形速率,分析库水位变 化、降雨对变形速率、危害性裂缝与错动现象的影响

2分析边坡地下水位与库水位变化、降雨及泄*雨的影 响,评估边坡截、排水的效果和水压荷载的变化8

3根据边坡变形敏感部位、危害性裂缝与错动现象,分析判 断最可能失稳的区域与趋势。

4根据边坡变形特征与失稳机理感合分析边坡整体稳定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履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_

正面词釆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z>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善“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会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釆用“宜”,反面词釆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釆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VX

引用标准名录


《防洪标准》GB 50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

GB/T 51416 - 2020

*

条文说明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 51416—2020,经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2020116日以第34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相关的调査研闘结了我 国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 标准。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验收、科研、学校等有关人员在使用本 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混軒坝安全监测技术标 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 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 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蕴£初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 标准规定的参考。 忑V

(45 )

总 则

i.o.i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按工作内容分为监测设计、监测施工和 监测运行三个方面,按监测方式分为仪器观测和巡视检查。

3基本规定

截至20168月,在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注册的混 凝土坝中共有3座没有仪器监测设施,分别是镜泊湖、六郎洞、平 地哨,基本情况见表1。/

1在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注册的无仪器

“监测设施的混凝土坝情况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坝高m)

库容(万m3)

地质条件

坝型

1

镜泊湖

5

182400

玄武岩

混凝土重力坝

2

六郎洞

11. 6

30

石灰岩

重力溢流坝

3

平地哨

6. 2

20

含泥白云角砾岩

石灰浆砌石坝

3. 0.4 1尽管安全监测设施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监测目的, 但必须具有与建筑物相同使用年限的监测设施才能在全生命周期 内有效评价建筑物运行性态,本条规定了监测项目应分为永久监 测项目、长期监测项目、短期监测项目。借鉴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 中“永久”“长期”的概念,本条所述的永久监测项目的观测时段应

与被监测对象同寿命,强调了永久监测项目的监测设施应保证能 够修复或更新。长期监测项目是指观测时段不宜少于30年的项 目,工程已经历某个阶段后(如混凝土温度已经基本稳定、拱坝横 缝灌浆结束、临时开挖后混凝土覆盖等),相应长期监测设施即使 达到了目的,但在仪器完好情况下,还是应对长期监测项目进行继 续观测或封存,直至监测设施寿命结束。短期监测项目一般为施 工期临时监测项目或完成某项特定科学试验的监测项目。

4监测设计

4. 1 一般规定

4.1.2本条规定了监测仪器(包括施工期临时监测和科学试验等 短期监测的仪器)布置、巡视检查应考虑的因素和混凝土坝安全监 测项目分类和选择。

4.1.4随着电子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为了减轻观测人员劳动 强度,目前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开展安全监测乓动化监测已经较为 普遍,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管理需求确定是否釆用自动化系统 监测,本条仅强调了对需要进行高频次或發目同步监测或受条 件制约人工难以监测的项目这些下限条件宜采用自动化监测。

4.1.7从众多工程运行情况来看(瘗视检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目前巡视检查重视程度不够,fl关工作也不够规范,巡视检查的 人员很难到达甚至人员安尊很难保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 多工程没有专门人工观测通道,特别是巡视检查,本条规定了应进 行人工仪器观测及巡视检查通道专门设计。

4.2监测设计要求

4. 2.3监测设计专题报告工作应根据各行业阶段划分完成相应 目标,保证相应监测设计成果的深度和监测工作目标的实现。本 条强调安全监测设计专题成果应包括的内容,各行业可以根据自 身特点在某一阶段完成此项工作。

4.3监测项目选择及布置

4. 3.1 4多泥沙河流、水库深、坝前有回填防渗材料等工程的水 库,水温-般都具有表温层、温跃层、滞温层的明显咿水温具 有明显分层现象的宜布置库水温监测点。

4.3.3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基本都是监测相对于某个工作基点的 变化量,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校核对于变形监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但目前很多工程均未采用有效的手段辭作基点稳定性进行复 核,本条强调了变形监测工作基点校测的重要性。

4.3.4 5由于重力坝不需要相罪坝段同步浇筑,当坝基岸坡较 陡时施工期坝体可能存在侧向稳定问题,在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 范中规定了陡坡坝段坝体耳產础接触面需进行接触灌浆,本款规 定了岸坡较陡坝段坝基面接缝监测除了在坝踵、坝趾铅直布置测 缝计外,宜在坝忡置建基面法向的测缝计以监测坝体侧向稳 定性。

4. 3.5 4 朧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10Om以下常态混凝土坝 可不设坝体渗透压力监测。而碾压混凝土的坝体混凝土层间缝是 薄弱环节,应加强渗透压力监测,本条强调了高碾压混凝土坝坝体 渗透压力监测。

4. 3.7 1鉴于拱坝属于空间超静定结构,体型设计的传统计算 方法均采用拱梁分载法,为使监测布置与计算成果相对应,全面监 测坝体工作性态,宜采用拱梁式网格架构进行监测布置。变形监 测断面构成拱梁监测体系,其余监测项目宜与变形监测断面一致, 具体采用“几拱几梁”的网格体系监测断面应根据地质条件、体型 结构、坝顶弦长和坝体高度等因素确定。

4由于双曲拱坝体型可能存在倒悬的特殊性,不同阶段的 倾斜变形变化较大,且坝体倒悬高程上下的倾斜变形可能具有 不同方向,双曲拱坝倾斜监测应考虑施工期可能出现的倒悬影 响。

5拱坝需要进行接缝灌浆形成空间整体传力结构,横缝开度 受温度、河谷形状、坝段高差及蓄水等因素影响较大,灌浆的时机、 质量及灌浆后横缝开度的变化对拱坝整体结构影响较大。根据国 内已建拱坝横缝灌浆的实践经验,本条强调了拱坝横缝开度监测 的重要性。

施工期接缝灌浆最不易张开部位一般位于横缝中部,蓄水后 根据部位的不同,灌浆后的横缝开度变化较大部位一般位于上、下 游坝面附近,故强调横缝开度变化应根据布置目的针对性布设 位置。 CP

8由于拱坝呈空间壳体的结构特点,坝体弦长变化综合反映 了拱坝拱向传力以及坝基坝肩瓣愛力特性,故要求在拱推力较 大高程的拱端对称设置弦长监测点。

9〜11与其他混凝*颌型相区别,拱坝主要依靠材料的强 度,特别是抗压强度来保证混凝土坝安全,坝体结构既有拱作用又 有梁作用。其承受的荷载一部分通过拱的作用传向两岸山体或重 力墩,另一部分蛹:竖直梁的作用传到坝底基岩。坝体的稳定主 要是依靠两岸拱端的反力作用来维持,故拱坝的拱座稳定是拱坝 结构安全的基本前提。这几款强调了坝基及拱座的变形监测的重 要性,监测测点方向宜与该部位拱梁荷载分配较大的优势方向一 致,使之更好地监测主要受力方向的变形。

4.3.9 2鉴于拱坝属于空间超静定结构,拱坝应力测点要考虑 布置在拱坝空间“几拱几梁”的网格体系交叉节点上,使得不同梁 向监测断面不同高程的测点与拱向监测断面所在高程一致,结合 每个拱向监测断面的两拱端坝体内的测点,这样就可以形成梁向 断面和拱向截面(含拱端推力)的应力空间监测体系,以便于拱梁 分载法应力计算成果对比,分析拱坝空间受力状态。

4316对于水力学专项监测,由于泄水建筑物对歸土坝的影 响主要在泄水建筑物自身安全、泄流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消能防冲 设施的损坏、淘刷对混凝土坝的影响等,目前有很多方法及措施可 以对其检查,故水力学不是常规监测项目.向ħ质条件好的高坝 采用挑流时,水垫塘采取了护坡不护底&方式,水垫塘底板即可不 开展水力学监测;有些坝身高流速泄流孔均采取了钢衬的型式,也 不宜开展水力学监测。但近年来也岀现了一些新的消能建筑物型 式(如X宽尾墩、Y型宽尾囊、嘉尾墩+台阶、旋涡内消能等),为 积累经验并验证其特性,寤对新型泄水消能建筑物开展水力学监 测。故本条强调之一是根据泄水及消能建筑物的类别、等级、型 式、流速等工程特点研究确定相应的水力学专项监测项目。

4. 4 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

4. 4.2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监测部位重要性、 监测项目关键性及仪器可靠性综合确定纳入自动化系统的测点, 使之既能够全面有效监控大坝运行性态,又控制监测自动化系统 在一个合适规模。从目前实践经验来看,无论是从系统的响应速 度还是从可靠性来说,若釆用RS485通信协议的监测自动化系统 测点总量超过2000点以上、工程相对独立的部位超过2个以上, 监测自动化系统可采用分区、分级管理方式。

5监测施工

5. 1 一般规定

5.1.1本条的主体工程是相对于监测系统而言的,主要指监测对 象的土建施工和金属结构安装施工,安全监测系统施工魅体工 程施工的一部分,伴随主体工程施工进行。客观上讲点巍测系 统施工与土建施工和金属结构安装施工是相互影响和干扰的,经 常是由不同的单位来施工,而监测系统施工又具有精准、细致、无 干扰或少干扰等特点,不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警关系,将危及监测 系统的质量;同时监测施工也必须紧随主体施工,否则一旦错过时 机,不但影响监测数据的采集,甚至无法补救。所以要求二者应相 互协调配合。

5.1.2监测系统施工是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与监测对象及其 相邻建筑物的布置、构造以及监测区域内的地形地质情况高度相 关,既影响到监测施于质量,也涉及施工安全。监测系统施工是工 程施工的一部分,了解施工规划便于合理规划监测系统施工进度。 相同的监测设施可魂有不同的监测目的,而由此带来的安装埋设 施工方法可能有很大区别,所以强调监测人员理解设计意图就很 重要,应从设计开始逐级进行技术交底,保证现场施工人员充分理 解设计意图。

5.2 施工准备

5.2.1水电工程安全监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系统,很难体现 在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专门的监测施工缨设计有利 于质量控制与整体监控。由于现场施工环境多暫监测施工组织 设计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5.2.2监测仪器的质量是监测系统成败的关键,但现行产品标准 对长期稳定性的检验要求受到检验条件的晦制并不能充分体现安 全监测的长期性需求,通常来说,水电璨都是百年大计甚至千年 大计工程,对监测仪器的要求至少是早年甚至数十年、数百年的要 求,而电子仪器设备由于测量畔、元器件质量、制造水平等多方 面原因易出现老化、漂移等不稳定现象,这是仪器的常规性能指标 之外的要求,需要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仪器的测量原理、制 造工艺以及厂家的质量血证系统、实际应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应选择与程监测规模相适应的生产能力的生产厂家。

5.2.3监灘仪器设备的产品标准对运输、储藏都有明确要求,现 场的运输与储藏容易被忽视,为保证仪器性能参数不变,特制订本 条规定。

5. 2.4为了保证采购仪器质量,尽早发现问题进行补救,应对采 购的仪器设备进行到货开箱验收,并在随后的仪器检验中进行全 面检查与验收。

5.2.5传感器属于精密电子仪器,长途运输可能影响其性能,建 议在工地进行检验。

传感器现场检验项目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主要考核仪 器稳定性、计算参数、准确度等,而温度修正系数的关键影响因素 是材料与工艺,一般定型后不会有多少变化,可以采用厂家型式检 验的结果。而对于稳定性、耐颠震性等指标,通过相对误差(又称 仪器系数误差)和OC电阻可以反映。对于差动电阻式仪器来说, OC电阻这个指标直接反映了仪器钢丝材质的好坏,是长期稳定性 的关键衡量指标,而且经历的时间越长越能说明问题。

监测传感器在制造时许多钢材经过加工,尤其是进行焊接后,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消除加工应力,由于生产厂家的“零库存”或“少 库存"的管理要求,抑或是生产能力不够,都可能导致传留器静置 消应时间不够,此时出厂检验的计算参数就会发生泌以,在 工程中应选择生产能力匹配和生产质量有保证的厂家,不宜使用 新加工的没有经过充分消应的传感器,而对于夺放时间较长的传 感器,可重新检验,只要检验合格应优先使用。*

传感器检验时一般都将读数转换成线性读数后进行拟合计 算,早期由于计算手段落后等原因,多采用端基线性拟合直线作为 工作直线,这主要针对差动电阻式仪器,后来的其他类型传感器则 多釆用线性回归拟合直线作为工柞直线,根据目前的应用技术水 平,宜统一采用后者所述方法进行计算。但应注意由端基线性拟 合直线计算的误差较线性回归拟合直线计算的偏大,在同样的误 差标准下对仪器质量的要求是降低了的。同理,对于同一个传感 器,采用多项式回姐曲线作为工作曲线,可以减小拟合误差,也就 是说用多项式回归工作曲线进行监测物理量计算时可提高计算精 度,但不能作为仪器检验合格标准。

5.2.6安装前检查监测仪器设备及其附件并准备相应的施工机 械、工器具和材料是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监测施工的基本保证。复 杂的仪器装置存在各组件的配合问题,现场安装时配合不好将影 响安装质量甚至报废,所以对这些复杂的系统需要在室内进行预 安装并对组件进行编号。

5.3安装埋设

1变形监测控制网为变形监测提供基准点或基准位移,尽早 建成有利于获得早期变形监测资料。用于挡水建筑物变形监测的 控制网应在首次蓄水前建成并取得初测值;用于边坡变形监测的 控制网宜在边坡开挖前建成并取得初测值;特殊重課坡需要监 测边坡开挖变形时,控制网应在边坡开挖前建成并取得初测值。

5绕坝渗流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受降水和水库蓄水的共同 影响,资料分析时需要蓄水前的初始数据进行比较,应在首次蓄水 前取得初测值,如有条件应尽量争取在翳蓄水前获得-个水文 年的监测数据。

6灌浆影响区域内的测压管装置、地下水位监测设施可能由 于灌浆施工堵塞影响监测效果,故应在灌浆后安装,特殊情况必须 在灌浆前安装的应在灌浆施工期对测压管装置、地下水位监测设 施进行清洗避免堵塞。

5.3.3混凝土中仪器埋设应尽量采用与混凝土浇筑同步埋设法, 这样仪器与混凝土的结合更紧密。碾压混凝土施工尤其是薄层连 续施工对仪器和电缆的保护极为不利,为提高成活率宜采取预留 坑槽、挖坑槽等后埋法施工。

5.3.4为了准确定位,推荐采用工程测量方法进行测设定位,对 于有明确结构边线的部位也可采用钢尺、皮尺等简单量具依据结 构边线进行测量定位。

5.3.6在一般规定里规定了监测施工应采取安全措施,此处强调 交叉作业的安全哨。监测系统施工伴随主体工程施工进行,多为 交叉作业,应设置安全标示,安排观察哨以确保安装人员及仪器 安全。

5.3.7对监测钻孔取芯或做孔内电视摄像有利于准确安装仪器 与监测资料分析,设计文件中应对需要掌握的钻孔部位岩土地质 状况提出芯样描述要求。钻孔回填灌浆压力不能太大以免损坏结 构和仪器设施,也不能太小以避免回填不密实。

5.3.9监测线缆的接头属于薄弱环节,且连接工艺要求较高,不 严格控制将留下永久的质量隐患。

5.3.11混凝土坝经常会有质量检查、缺陷处理等钻孔,对监测仪 器和线缆的危害极大,需要避开,同时,线缆水平和垂直牵引的优 化也有利于钻孔布置,所以需要进行总体规划,尽量减癒缆在水 平面的投影面积。

5. 3. 12监测设施现场安装埋设的环境条件和棉美信息是日后分 析评价安装埋设质量、分析监测数据的基本质办量充分完整以 便复现,尤其是电缆牵引的空间位置对今慰钻孔布置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现场施工中如“仓面立模拆模、钢筋绑扎焊接、仓面 清理冲毛、混凝土入仓振捣、设备材料吊装转运”等都是严重威胁 监测设施与电缆安全的施工环节,翩高度重视。混凝土工程因 灌浆、检查、补强加固等原因,后期钻孔较多,尤其是电缆牵引路径 复杂时,极易造成监测设施损坏,建立钻孔图会签制度能较好地解 决这个问题。根据孕经验,工程钻孔时或多或少会偏离设计方 向,仪器与电缆的定位也存在误差,应留够安全距离,根据工程经 验,一般钻孔离仪器和电缆Im以上可以确保仪器和电缆安全。

5.4初期观测与施工资料整编

5.4. 1初期观测指从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至取得初始值期间的观 测,虽然仍处于施工期,但已转入监测正常运行的观测阶段了,并 不同于运行期的观测,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埋设在混凝土内部的仪器,随着水泥水化反应混凝土逐步 硬化,当混凝土硬化至能带动仪器同步变形时,可将此时的仪器读 数作为基准值来计算此后仪器监测量。但混凝土的早期硬化过程 受配合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且硬化过程变化很快,为了捕 捉到准确的基准值,在仪器被混凝土完全覆盖后开始需要较密的 观测频次,然后渐次稀疏,一般15天后按正常观测频次进行。

3锚索测力计安装后,初期应力调整变化较大,锚杆应力计 则受回填灌浆硬化反应影响早期变化大且快,且这类仪器一般在 岩体开挖后进行安装埋设,受岩体卸荷应力的影响早期变化大且 剧烈,所以在埋设早期需要较密的观测频次,然后渐次稀疏,一般 15天后按正常观测频次进行。

5. 4.2坝前淤积与下游冲淤观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观测,但为了 比较需要在运行前进行首次观测以获得基准值—...

5.4. 35. 4. 4监测施工资料是监测系统的基本档案资料,做好整 编有利于考证与资料分析与安全监控。

6监测运行

6. 1 一般规定

6.1.1初期观测指从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至取得初始值期间的观 测,取得初始值后的观测虽然仍处于施工期,但已转入监测运行 阶段。—

6.1.4监测仪表,又称读数仪、测量仪表等,属于计量设备范畴, 按我国计量法要求应进行量值溯源(也称量值传递),量值溯源可 采用检定、校准、自校准、比对等方法。对于可移动的设备一般应 送实验室进行,对于安装在现场的设备可在现场进行,但提供量值 溯源服务的单位和操作应满足计量法要求。又由于监测环境一般 不利于电子仪器设备的运行,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要进行期间 核查,以缩短量值不准而进行追溯的时间,期间核查可由运行单位 自行制订作业指导书进彳很业指导书应包括方法、周期、结果 评价。         、/ A

3 一 一

z X? 6.2观   测

6.4安全监控

6.4.3应根据监控目的和管理需求,结合工程特点设定异常测 值、设计警戒、安全预警等分级监控指标。

6. 4.5在线安全监控应釆用可信的仪器监测数据,因此应监控监 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识别异常值,及时检查维护监测系统,保 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发现大坝异常与安全隐患时,应增加监测项 目,保证监测系统的完备性,并结合巡视检查和混凝土坝结构特 点,建立安全评判方法和准则,及时发现混凝土坝可能存在的异常 现象,及时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6.5监测系统维护    次

.ɛ .................zΛ.^ ɪ...

6.5.1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检查内容包括检查保护装置的完整性, 是否松动、外壳破损、积水,有无锈蚀、油污、灰尘和掉漆现象,接线 是否牢固,电触点是否灵敏,电缆有无老化、断线、漏电现象,防雷 设施是否正常,接地电阻是否合格等。牌经纬仪、测距仪、全站 仪、水准仪、GNSS仪器的保养和检验已有相关标准,可按照国家 现行标准《光学经纬仪》GB/T 310,«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JJG 703、《全站仪))GB∕T 27663、《*准仪》GB/T 10156、《全球定位系 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的规定进行维护。

6.5.8已建坝的除险§攜或改建项目的监测设计应考虑原有监 测系统的布置及运行情况,可在原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增设监测 项目,必要时对原有监测系统进行更新改造。

•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