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 888—2020
代替 JT∕,Γ 888—2014
TyPe CliViding and CIaSS rating Of PUhIiC bus
2020-04-28 发布
2020-07-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发布
本标准按GB/T 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T/T 888—2014(公共汽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与JT/T 888—2014相比,除编辑性 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4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公共汽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的要求(见7. 2. 3 ,2014版的7.2.4);
——增加了驾驶员控制区一键报警功能(见7.2.5);
——增加了车内外视频监控的要求(见7.2.6);
——增加了车辆踏板等位置防滑的要求(见7.2.7);
——增加了乘客门未完全关闭时报警的要求(见7.2.8);
——增加了车厢内乘客门应急控制器的要求(见7. 2. 10-7.2.14);
——增加了乘客门的相关要求(见7.2.9和7.2.15 -7.2.17);
——增加了应急锤的相关要求(见7.2.19);
——增加了应急出口的相关要求(见7.2.22);
——增加了应急窗的相关要求(见7.2. 18 ~7.2.20、7.2.22和7.2.23);
——增加了自动破窗装置的相关要求(见7.2.23和7.2.24);
——增加了防护隔离装置的相关要求(见7.2.27);
——增加了灭火装置的相关要求(见7. 2.28);
——增加了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公共汽车的相关要求(见7.2.29);
——删除了公共汽车质量保证期的要求(见2014版的7.2. 17,表3);
——增加了塞拉门和轮罩间通道宽的要求(见表3);
——增加了电动公共汽车等级评定条件附加要求(见7.4)o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客车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4/SC2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有 限公司、江苏惠民交通设备有限公司、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 阳)、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杭 州长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裴志浩、白崎、于雅丽、杨超、林会明、梁博、齐晓明、吴亿超、展洪文、陈燕、王泽 平、邓建军、朱国军、陆文斌、汪晓旋。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T/T 888—2014 o
公共汽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汽车类型、等级划分及评定内容、规则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汽车,其中包括电动公共汽车(纯电动公共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公共汽车)。本 标准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公共汽车评级的依据。无轨电车可参照采用。
本标准不适用于燃料电池电动公共汽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¾κ
.下列又件对于本又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又件,仅汪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又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史精⅛°
GB/T 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0
GB/T 13594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gɔ
GB/T 18386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GB 19239燃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
GB/T 19596 电动汽车术语
GB/T 19754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GB/T 20734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
GB/T 23334开启式客车安全顶窗
GB/T 25982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3051°重型商用车辆渺耗量限值…...................
GB/T 3296。3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通信协议及数据格式
GB 34655客车灭火装备配置要求
JT/T 1076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视频终端技术要求
JT/T 1078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视频通信协议
JT/T 1095营运客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
JT/T 1240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辆专用安全设施技术要求
JT/T 1241城市公共汽电车驾驶区防护隔离设施技术要求
QC/T 476客车防雨密封性限值及试验方法
QC/T 633 客车座椅
QC/T 1030客车外推式应急窗
QC/T 1048客车应急锤
3术语和定义
GB 7258、GB/T 1959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汽车 PUbliC bus
设计和制造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的汽车,根据是否设有乘客站立区可分为设有乘客 站立区的公共汽车和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
3.1.1 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 bus With Standing PaSSenger area
最大设计车速小于70kn√h,设有座椅及乘客站立区,并有足够的空间供频繁停站时乘客上下车及 走动,有固定的公交运营线路和车站,主要在城市建成区运营的客车。
3.1.2 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 PUbliC bus WithoUt Standing PaSSenger area
为城市内运输乘客设计和制造,未设置乘客站立区,有固定的公交运营线路和车站,主要在城市道 路运营的客车。
3.2
客舱 PaSSenger SPaCe
车辆内部供驾乘人员使用的区域,即驾驶区和乘客区的总称。
4类型划分
公共汽车类型按车长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种,见表
—
公共汽车的等级划分见表2。
5等级划分
单位为米
表1类型划分
类型 |
特大型 _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
双层公共汽车a |
单层公共汽车(含饺接戒 |
9 <L≤12 |
6 <£W9 |
4.5 <I≤6 | |
车长Z |
12WLWI3.7 |
三轴
表2等级划分
类型 |
特大型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
等级 |
高二级 |
咼■级 |
普通级 |
高二级 |
咼■级 |
普通级 |
咼■级 |
普通级 |
咼■级 |
普通级 |
6等级评定内容
主要评定内容包括公共汽车结构与底盘配置、安全性、动力性、舒适性及服务设施等。
7等级评定规则及要求 7.1新车等级评定
生产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或进口的公共汽车,根据该企业提供的技术文件(进口检验文件)及实车检 测结果,依本章规定评定等级,统一由主管部门发布。
7.2 一般规定
7.2.1三轴公共汽车(除絞接车外)的随动轴应具有随动转向或主动转向功能。
7.2.2底盘润滑点(非旋转件润滑点)不少于5处的特大型及大型公共汽车,应安装底盘集中润滑 系统。
723车用内饰材料阻燃性能应符合JT/T 1095的规定。
7∙2.4防雨密封性应符合QC/T476的规定。......... 斜......
7.2.5在驾驶员控制区应安装具备数据上传功能的-键紧急报警装置,-旦发生危险或者紧急情况, 驾驶员可触发紧急报警装置"_ —
7.2.6车内外视频监控系统应符合JT/T 1076和JT/T 1078的规定,视频监控覆盖范围至少应包括驾 驶区、乘客门区、乘客区及车外前部区域。
7.2.7车辆踏板、地板、压条应全部使用防滑材料,压条及地板都应耐磨。
7.2.8乘客门未完全关闭到位时,电动公共汽车应具备车辆不能起步行驶的功能,传统动力公共汽车 应具备声光报警功能。
7.2.9乘客门应具有防夹功能,并满足GB 13094的噸。
7.2.10乘客门应急控制器应满足GB 13094的罕皿安装位置应符合JT/T 1240的要求。
7.2.11车厢内外均应安装乘客门应急控制器,车外应急控制器防护等级不低于GB/T 4208规定的 IP56的要求。
7.2.12应在驾驶员座位附近设置易于驾驶员操作的应急控制器。在紧急情况下,当车辆静止或以小 于或等于5km∕h的速度运行时,操作该应急控制器可同时开启所有乘客门。打开后,保持门处于开启 状态。—.y.................
7.2.13乘客口应急控制器应具备抑制功能,其抑制功能应符合JT/T 124。的要求
7∙2∙M每个乘客门应急控制器应设置乘客门应急控制器的操作说明,并简要说明紧急情况下操作和 打开车门所需的动作澎^
7.2.15依靠动力保持关闭的动力控制乘客门应设有视觉警示装置,能向驾驶员提示乘客门动力供应 故障。
7.2.16同时设置左、右乘客门的车辆,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左、右乘客门互锁,不能同时打开,且设有 左右开门状态指示显示装置。在紧急情况下,由驾驶员操作实现互锁机构解锁。
7.2.17内摆式乘客门应标注应急开启时的开启方向说明及拉动位置,并警示不要阻挡内摆门向内 开启。
7.2.18车身两侧车窗面积若能达到设置为应急窗的要求,应设置为应急窗。如为外推式应急窗,应 符合QC/T 1030的规定。
7.2.19应设置击碎玻璃式应急窗,应急窗附近应安装符合QC/T 1048要求的应急锤,应急锤取下时 应能通过声响信号实现报警。车长小于或等于7m的公共汽车应急窗附近除配置应急锤外,还应配备 具有自动破窗功能的装置,并应在乘客易见位置设置操作方法说明。
7.2.20设有轮椅停放区的公共汽车,在轮椅停放区附近应设置装有自动破窗装置的应急窗。
7.2.21车长大于9m的公共汽车,应至少配置2个安全顶窗,二者相邻两边之间距离(沿公共汽车长 度方向测量)应不少于2m。车长大于7m且小于或等于9m的公共汽车,应至少配置1个安全顶窗。如 为开启式安全顶窗,应符合GB/T 23334的规定。顶置电池舱公共汽车除外。
7.2.22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当后围窗口符合应急出口要求时,应设置装有自动破窗装置 的应急窗。
7.2.23配置自动破窗装置的公共汽车,在驾驶员座位附近应设置自动破窗装置开关。当发生紧急情 况时,驾驶员操作自动破窗装置开关,在IS内应能击碎应急窗玻璃。
7.2.24自动破窗装置安装位置附近应标注警告用语(如“紧急情况下使用”)和操作方法图示说明。 开启手自一体的自动破窗装置手动操作机构时应有声音警示。手自一体的自动破窗装置手动操作机构 应具有保护机构,保护机构应便于开启。
7.2.25车内应安装线路牌,在驾驶员位置应安装遮阳板(帘)o
7.2.26客舱内扶手或吊环的数量及位置应符合GB 13094的规定,乘客在站立区域的每个位置应能 握到至少两个扶手或吊环'扶手距地板高度应不小于8。Omm且不大于1 95。皿同时二者中至少有-个距地板咼度应不大于1 600mm。........ 斜
7∙ 2∙ 27车长大于或等于6m的公共汽车驾驶区应设置符合JT/T 1241要求的防护隔离设施
7228.公共汽车灭火装置配置要求应符合GB 34655的规定,自动灭火装置应具备独立的控制系统, 并应具有自动启动手动启动、切则和故陣报言功冃匕。..........泰行 ..........
7.2.29液化石油气和压缩天然气公共汽车的专用装置的安装应19239的规定,液化天然 气公共汽车的专用装置的安装应符合GB/T 20734的规定。晾惱制仪表和阀件等应设置安全 防护装置。.......
7.2.30公共汽车不应设置车外顶置行李架。
7.3等级评定条件 7.3.1公共汽车等级评定条件
公共汽车等级评定条件见表3O
7.3.2燃气公共汽车等级评定条件 二
除动力性指标按表4的规定执行外,燃气公共汽车等级评定的其他条件按表3的规定执行。
3快速公交系统公共汽车等级评定条件 ......................
快速公父系统(BRT)公共汽车除应付合表4中规疋"大型和大型公共汽车的局二级、咼-级的 等级评定条件外,还应安装蹄息化、智能化装置:
--站口屏蔽口遥控装置;
--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
——无线数据通信装置;
--车内电子信息显示装置;
——自动报站装置。
表3公共汽车等级评定性能指标及配置
评定项目 |
特大型公共汽车 |
大型公共汽车 |
中型公共汽车 |
小型公共汽车 | |||||||||||||||||||
高二级 |
高一'級 |
普通级 |
高二级 |
高一^级 |
普通级 |
高一级 |
普通级 |
高一^级 |
普通级 |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
动力性 |
比功率" (kW∕t) |
210.5 (8.0) |
N12.0 (8.5) |
,9.5 (8.0) |
Nil.O (8.5) |
,8.0 (7.2) |
N9.0 (7.5) |
Nil.O |
N13.0 |
NlO.O |
N12.0 |
,8.0 |
N8.0 |
N10.5 |
N12.0 |
N9.5 |
Nil.O |
N14.0 |
N16.0 |
N12.0 |
N13.0 | ||
加速性能(起步至 50kn√h所需时间)(s) |
W 28 (37) |
—— |
≤30 (37) |
—— |
≤40 (50) |
—— |
≤23 |
—— |
W25 |
—— |
≤30 |
—— |
W 25 |
—— |
≤30 |
—— |
≤20 |
—— |
W 25 |
—— | |||
车内噪声" CdB(A)] |
驾驶区 |
≤76 |
≤70 |
≤76 |
≤70 |
≤78 |
≤72 |
≤76 |
≤70 |
≤76 |
≤70 |
≤78 (86) |
≤72 (82) |
≤76 |
≤70 |
≤78 (86) |
≤72 (82) |
≤76 (84) |
≤71 (80) |
≤78 (86) |
≤72 (82) | ||
乘客区 |
W 82 |
≤74 |
≤82 |
≤74 |
≤84 |
≤76 |
≤82 |
≤74 |
≤82 |
≤74 |
≤84 (86) |
≤76 (82) |
≤82 |
≤74 |
≤84 (86) |
≤76 (82) |
≤82 (84) |
≤75 (80) |
≤84 (86) |
≤76 (82) | |||
底盘配置 |
发动机位置。 |
后 |
后 |
后 |
后 |
后 |
后 |
后 |
后 |
后 |
后 |
一 |
一 |
后 |
后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
空气悬架 |
√ |
√ |
√ |
√ |
一 |
一 |
√ |
√ |
√ |
√ |
一 |
一 |
√d |
√cl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
车身快速升降装置 |
√ |
√ |
一 | ||||||||||||||||||||
自动变速器 |
√ |
√ |
√ |
√ |
√ |
√ |
√ |
一 |
√ |
一 | |||||||||||||
动力转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一 |
一 | |||
离合器助力 |
一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一 | |||||||||
制 动 系 |
盘式制动器(前/后)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V/V | ||
防抱制动系统(ABS) (1类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动间隙自调装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缓速器(或其他辅助 制动装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JlYT 888——202。
Jτ∖T 888——202。
表3(续)
评定项目 |
特大型公共汽车 |
大型公共汽车 |
中型公共汽车 |
小型公共汽车 | ||||||||||||||||||
高二级 |
咼~*级 |
普通级 |
高二级 |
咼一*级 |
普通级 |
咼一*级 |
普通级 |
咼一^级 |
普通级 |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
底盘配置 |
车轮及轮胎 |
无内胎子午线轮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胎压监测报警系统 (限于单胎车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磁风扇离合器或其他 节能风扇散热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空气 调节 与控制 |
配置 |
冷或 暖 |
冷或 暖 |
冷或 暖 |
冷或 暖 |
—— |
—— |
冷或 暖 |
冷或 暖 |
冷或 暖 |
冷或 暖 |
—— |
—— |
冷或 暖 |
冷或 暖 |
—— |
—— |
冷或 暖 |
冷或 暖 |
—— |
—— | |
制冷量(按客舱容积') kj∕ (h ∙ m3) |
Nl 880 |
Nl 880 |
Nl 880 |
Nl 880 | ||||||||||||||||||
供热量(按客舱容积') kJ/ ( h ∙ m3 ) |
Nl 670 |
Nl 670 |
Nl 670 |
Nl 670 | ||||||||||||||||||
强制通风换气量 (人均)6(m3∕h) |
N 20 |
N 20 |
'20 |
N 20 |
—— |
—— |
N 20 |
N 20 |
'20 |
'20 |
—— |
—— |
N 20 |
N 20 |
—— |
—— |
—— |
—— |
—— |
—— | ||
温度自动控制装置 |
√ |
√ |
√ |
√ |
一 |
一 |
√ |
√ |
√ |
√ |
一 |
一 |
√ |
√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
客舱 布置 |
塞拉门h |
√ |
一 |
√ |
一 |
一 |
一 |
√ |
一 |
√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
通道地板离地高度' (空载)(mm) |
≤380 |
≤650 |
≤380 |
≤650 |
≤900 |
≤900 |
≤380 |
≤650 |
≤380 |
≤650 |
≤900 |
≤900 |
≤380 |
≤650 |
≤900 |
≤900 |
≤680 |
≤700 |
≤680 | |||
前轮罩间通道宽 (mm) |
N 800 |
—— |
N 800 |
—— |
—— |
—— |
N 800 |
—— |
N 600 |
—— |
—— |
—— |
≥500 |
—— |
—— |
—— |
—— |
—— |
—— |
—— |
表3(续)
Jτ∖T 888——202。
评定项目 |
特大型公共汽车 |
大型公共汽车 |
中型公共汽车 |
小型公共汽车 | ||||||||||||||||||
高二级 |
咼~*级 |
普通级 |
高二级 |
高~^级 |
普通级 |
咼一^级 |
普通级 |
咼~'级 |
普通级 |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
客舱 布置 |
车厢内高度j (mm) |
'2 200 |
—— |
'2 200 |
—— |
—— |
—— |
m2 200 |
—— |
200 |
—— |
—— |
—— |
N2 000 |
—— |
—— |
—— |
—— |
—— |
—— |
—— | |
第一级踏步高度k (前/中/后) (mm) |
≤340∕ 360/ 360 |
≤380 |
≤360∕ 360/ 360 |
≤380 |
≤3601/ 380/ 380 |
≤400 |
≤340∕ 360/ 360 |
≤380 |
≤360∕ 360 |
≤400 |
≤3601/ 380 |
≤400 |
≤360∕ 380 |
≤400 |
≤3601/ 380 |
≤400 |
≤3601/ 380 |
≤400 |
≤3601/ 380 |
≤400 | ||
乘客门净宽度 (双/单引道门) (mm) |
N] 100/650 |
NIooo/650 | ||||||||||||||||||||
客舱 布置 |
乘客座椅宽度nl (单人/双人) (mm) |
N420/ 840 |
N440/ 880 |
N420/ 840 |
440/ 880 |
400/800 |
N420/ 840 |
440/ 880 |
N420/ 840 |
N440/ 880 |
400/800 |
420/840 |
400/800 |
420/840 |
400/800 | |||||||
座间距" (mm) |
同向布置 |
N 680 |
N 720 |
≥650 |
N 720 |
,650 |
N 680 |
N 680 |
N 720 |
N 650 |
N 720 |
,650 |
N 680 |
N 650 |
N 720 |
N 650 |
N 680 |
≥650 |
N 680 |
,650 |
N 650 | |
相向布置 |
Nl 300 |
Nl 200 | ||||||||||||||||||||
残疾人轮椅通道或 轮椅固定装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全带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一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 | ||||
优先座椅 |
√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 |
一 | ||
客舱设施 及智能化 配置 |
车内动态电子显示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电子报站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Jτ∖T 888——202。
表3(续)
评定项目 |
特大型公共汽车 |
大型公共汽车 |
中型公共汽车 |
小型公共汽车 | ||||||||||||||||||
高二级 |
咼■级 |
普通级 |
高二级 |
咼一■级 |
普通级 |
高一级 |
普通级 |
咼一■级 |
普通级 |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有站 立区 |
无站 立区 | |||
客舱 设施 及智 能化 配置 |
车用 监视 系统 |
乘客门监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车辆倒车 监视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汽车行驶记录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AN总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有站立区”- -设有乘客站立区;“无站立区”- -未设乘客站立区。 注2 : “ 7'、—要求配置;“一”——不作规定。 注3 :括号内数值为絞接公共汽车的比功率和加速性能。 | ||||||||||||||||||||||
b车内噪声的测量方法按GB/T 25982的规定执行,其中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按照GB/T 25982“其他客车”的测试方法进行,括号内的数值是对前置发动机车型的规定。 C “后”包括后置和中置;对普通级饺接公共汽车不要求发动机后置或中置;对中型高一级公共汽车前置发动机机舱在客舱外部且在车外设舱盖时,可视同后置。 d对中型高一级公共汽车允许采用前独立悬架、后少片簧或空气悬架。 '应符合GB/T 13594规定的1类防抱制动系统的要求。 f客舱容积(nU)=客舱内宽(m) X内高(m) X内长(m)。 g换气量(人均)为安全顶窗风扇、独立式风扇、空调新风风扇进气量之和与核定的乘员人数(乘客人数+驾驶员+乘务员)的比值。 h特大型高二级及高一级和大型高二级及高一级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中门和后门应采用塞拉门,前门也可采用塞拉门。 '通道地板离地高度测量位置为前乘客门至驱动桥前的乘客门后的立柱之间的中心线处。 J不含双层车。 k第一级踏步高度按GB 13094的规定测量;可以使用车身降低系统和/或伸缩踏步达到此要求。 ɪ对于采用机械悬架的车辆,该值不大于38Ommo 乘客座椅宽度按QC/T 633的规定测量。 "座间距按GB 13094的规定测量。 -应符合GB 13094中附录A轮椅通道及轮椅固定装置的要求,残疾人轮椅通道或轮椅固定装置导板可采用自动或手动方式打开。___________________ |
表4燃气公共汽车等级评定的动力性指标
车辆类型及等级 |
比功率 (kW∕t) |
加速性能(起步至50km∕h所需时间) (S) | ||
特大型公共 汽车 |
高二级 |
有站立区 |
N10.0(7.6) |
≤30(45) |
无站立区 |
211.0(8.0) |
一 | ||
高一级 |
有站立区 |
N9.0(7.6) |
≤35(45) | |
无站立区 |
Nil.0(8.0) |
一 | ||
普通级 |
有站立区 |
N8.0(6.8) |
≤45(55) | |
无站立区 |
N9.0(7.2) |
一 | ||
大型 公共汽车 |
高二级 |
有站立区 |
N10.0 |
≤30 |
无站立区 |
N11.0 |
一 | ||
高一^级 |
有站立区 |
N9.0 |
≤30 | |
无站立区 |
N11.0 |
一 | ||
普通级 |
有站立区 |
N8.0 |
≤45 | |
无站立区 |
N8.0 |
一 | ||
中型 公共汽车 |
高一级 |
有站立区 |
N9.0 |
≤27 |
无站立区 |
N10.0 |
一 | ||
普通级 |
有站立区 |
≥8.0 |
≤37 | |
无站立区 |
N9.0 |
一 | ||
小型 公共汽车 |
高一级 |
有站立区 |
N13.0 |
≤25 |
无站立区 |
N 14.0 |
一 | ||
普通级 |
有站立区 |
N12.0 |
≤30 | |
无站立区 |
N13.0 |
一 | ||
注:括号内数值为絞接公共汽车的比功率和加速性能。 |
7.4电动公共汽车等级评定条件附加要求
7.4.1应具备绝缘电阻监测功能。
7.4.2可充电储能系统应安装熔断器和手动维修开关。车辆的充电插座应设置温度监控装置。
7.4.3车内安装的动力电池、B级电压电路应具备防撞措施和空间。
7.4.4纯电动公共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公共汽车在车辆起步且车速低于20km∕h时,应能给车外人 员发岀适当的提示性声响。
7.4.5应安装车辆技术状况远程监控系统终端设备,支持电池、电机、整车电控系统的信息远程管理。 远程监控系统功能应符合GB/T 32960.3的要求。
7.4.6应安装电池箱(舱)监测及报警装置。
7.4.7应安装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火灾防控装置。
7.4.8混合动力公共汽车按GB/T 18386规定的40kn√h等速法测试的纯电动工况,续驶里程应不小 于50kmo纯电动公共汽车按GB/T 18386规定的40kn√h等速法测试的纯电动工况,续驶里程应不小 于 20OkmO
7.4.9纯电动公共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总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的比值应不大于20% o
7.4.10等级评定性能指标及配置应按表5的规定执行,其他等级评定条件按7. 2和7. 3相应规定执 行,纯电动公共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公共汽车比功率、发动机位置等不适用的项目除外。
表5电动公共汽车等级评定性能指标及配置要求
评定项目 |
性能指标及配置要求 | ||
续驶里程a (km) |
纯电动 |
五200 | |
插电式混合动力 |
,50 | ||
非快充类纯电动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b ( Eke ) [Wh/( km ∙ kg)] |
≤0.24 | ||
快充类纯电动快充倍率 |
⅛3C | ||
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节油率水平’ |
>60% | ||
可充电储能系统 |
动力蓄电池或超级电容等装置 |
√ | |
熔断器和手动维修开关 |
√ | ||
电池箱(舱)监测及报警装置 |
√ | ||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火灾防控装置 |
√ | ||
辅助电制动装置 |
√ | ||
车载故障诊断装置 |
√ | ||
绝缘电阻监测系统/装置/功能 |
√ | ||
符合GB/T 32960. 3要求的远程监控系统 |
√ | ||
充电插座温度监控装置 |
√ | ||
低速提示音装置或功能 |
√ | ||
注:“V”——要求配置。 | |||
a续驶里程按GB/T 18386规定的等速法测量得出。 b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Ekg)为按GB/T 18386规定的等速法测得的能量消耗率(Wh∕km)与GB/T 18386规定的 试验质量(kg)之比,数值修约至小数点后两位。 C节油率水平= (EO -El)/E0 X 100% ,其中EO为GB 30510规定的对应传统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为按GB/T 19754所测得的能量消耗量。 |
10